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仗的意思、三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仗的解释

(1).即勋仗。 唐 天子衙卫分为五仗: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见《新唐书·仪卫志上》。《新唐书·宦者传下·韩全诲》:“天子入 全忠 军, 全忠 泥首素服,待罪客省,传呼彻三仗,有詔释 全忠 罪,使朝服见。”

(2).三件武器。《魏书·燕凤传》:“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仗"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一、军事术语 指三种作战形式,《武经总要》载:"三仗者,车仗、步仗、骑仗也",分别对应古代战车、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方式。这种军事编组方式在唐宋时期尤为常见。

二、仪仗制度 在唐代礼仪制度中,三仗指皇帝出巡时由卫队执持的三种仪仗器具。《唐六典》卷十四记载:"三仗谓殳仗、劒仗、仪刀仗",分别代表不同等级的皇家护卫规格,属卤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司法程序 明清法律文献中偶见"三仗"表述,特指笞、杖、徒三种刑罚等级的并科执行。《大明律》刑律篇有"罪加三仗"的判例记载,但该用法在清代逐渐被更精确的量刑术语取代。

四、佛教用语 《法苑珠林》等佛典中,"三仗"喻指破除贪、嗔、痴三毒的修行方法,属比喻性用法。此释义在敦煌变文和宋代禅宗语录中可见遗存。

需特别说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和特定专业领域。以上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唐代仪卫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8版)等权威辞书及专业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

“三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唐代宫廷仪卫制度

指唐代天子衙卫的勋仗,属于“五仗”之一:

  1. 五仗构成:供奉仗(左右卫)、亲仗(亲卫)、勋仗(勋卫)、翊仗(翊卫)、散手仗(亲/勋/翊卫混合)。
  2. 职能特点:各仗卫均需携带武器(带刀捉仗),分列于宫廷东西廊下执勤,负责皇帝的安全与仪仗。
    此制度在《新唐书·仪卫志上》中有明确记载,并涉及唐代宦官韩全诲的相关事件。

二、武器相关含义

指三件武器,常见于历史文献: 例如《魏书·燕凤传》记载北方游牧民族“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形容其骑射作战时携带多种武器(如弓箭、刀、矛等)的勇猛姿态。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三仗”作为成语,引申为“战争中的三个阶段或三次作战”,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史籍,可能为后世衍生义。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侧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发百中饱馁被子迸湿标新竪异别有风趣蔽匿蚕工餐食谗妒车缸成庆赪文踔行翠鹊单孑独立箪食豆羹覩斯繁文末节服膺干预工贼关头赫焕哗喇蝗灾回闪虎帐齎奉咭咭咯咯惊风扯火金屋娇娘莒刀孔皆枯耗稂秕劳生了办猎射令旗明离趴架嫔然颇陵轻发去任仁寿节沙滤器盛古受支配输芒食饥息劳司契司长嘽缓讨猎挑大梁同族芜词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