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堂萱的意思、北堂萱的详细解释
北堂萱的解释
(1).指萱草。语本《诗·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 毛 传:“諼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俗名忘忧草。 南朝 梁 吴均 《酬别江主簿屯骑》诗:“何用赠分首,自有北堂萱。” 唐 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诗之二:“忘怀南涧藻,蠲思北堂萱。坐叹华滋歇,思君谁为言?”
(2).借指母亲。 宋 王楙 《野客丛书·萱堂桑梓》:“今人称母为北堂萱,盖祖《毛诗·伯兮》诗:‘焉得諼草,言树之背。’……其意谓君子为王前驱,过时不反,家人思念之切,安得諼草种於北堂,以忘其忧,盖北堂幽阴之地,可以种萱。初未尝言母也,不知何以遂相承为母事。” 清 周亮工 《题李武曾灌园养母图》诗:“荷鉏忘旦暮,得慰北堂萱。”
词语分解
- 北的解释 北 ě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
- 堂萱的解释 代指母亲。 宋 范成大 《致政承奉卢君挽词》诗之二:“眼看庭玉成名后,身及堂萱未老时。”
网络扩展解释
“北堂萱”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且其意义在历史演变中有所扩展:
一、本义:指萱草
- 植物属性
萱草俗称“忘忧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呈条状披针形,花色多为黄或红黄,可供观赏()。
- 《诗经》渊源
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北堂为古代居室北侧幽阴之地,古人常在此种植萱草,故称“北堂萱”()。
二、引申义:借指母亲
- 文化演变
因北堂为母亲居所,萱草又象征忘忧,后世逐渐以“北堂萱”代称母亲。如宋代王楙《野客丛书》提到:“今人称母为北堂萱,盖祖《毛诗》”()。
- 相关词汇
- 萱堂:指母亲居室或母亲本人()。
- 萱亲/萱辰:分别代指母亲及其生日()。
三、使用场景
- 文学意象:古诗文中常借“北堂萱”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或赞颂,如唐代骆宾王诗句“蠲思北堂萱”()。
- 礼仪代称:传统书信或祝词中可含蓄指代母亲,如清代周亮工“得慰北堂萱”()。
该词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发展为母亲代称,体现了汉语通过自然物象表达伦理情感的独特文化逻辑。需注意其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分,避免误用为单纯形容女子美貌(部分网页提及的“形容美丽女子”缺乏权威文献支持)。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北堂萱(běi táng xuān)这个词是指一种花卉,常见于中国的园林中。它的拆分部首是“北”和“堂”,部首分别是“北”和“土”,表示与北方有关的东西,以及与堂屋有关。另外,“萱”的拆分部首是“艹”,表示与植物有关。
北堂萱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园林中,人们常以花卉来命名景点,以增添园林的美感。因此,北堂萱也被用作园林景观的名称之一。
在繁体字中,北堂萱的写法为「北堂萱」,没有太大差异。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但基本上与现代汉字的写法相似。关于北堂萱这个词,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下是关于北堂萱的一个例句:园林中的花坛上开满了美丽的北堂萱。
关于北堂萱的组词,可能我们可以组合成北堂萱花、北堂萱园等。
近义词方面,北堂萱可以和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花卉进行比较,例如薰衣草、郁金香等。
至于反义词方面,由于北堂萱是一种花卉,不太适合使用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不一遇暴民杯行边任冰炭鄙诈醋母雕云顶盖冬训芳草天涯费士凤蝶粉绵高悬月旦公德冠具海右皓皓皓月千里横行无忌甲错鸡鞠精打细算金戈瘠壤纠集浚财军国开阔眼界亢亢坤造李程理丧虏掠鲁桑霉湿蔫食女教篷舟啓设权智仍是日游神褥位沙柳山栖山委失俦师放十月桃刷毛爣阆逃户题序吞九鼎屯垦讬情翔翼弦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