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威棍的意思、杀威棍的详细解释
杀威棍的解释
见“ 杀威棒 ”。
词语分解
- 杀的解释 杀 (殺) ā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 战斗,搏斗:杀出重围。 消减:杀风景。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 收束:杀价。杀尾。 勒紧,扣紧:杀车。 用在动词
专业解析
"杀威棍"(也常写作"杀威棒")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定的刑具和刑罚方式,主要用于公堂之上对新到犯人进行威慑。其核心含义和特点如下:
-
定义与用途:
"杀威棍"指旧时官府对新收押的犯人施以的一顿棍棒,目的是挫其锐气、灭其威风,使其慑服于官府的权威,不敢在审讯时狡辩或反抗。它并非针对具体罪行的惩罚,而是一种下马威式的威慑手段。
-
词源与构成:
- “杀”:此处意为“削弱”、“消除”、“压制”。
- “威”:指威风、气焰、锐气。
- “棍/棒”:指行刑用的棍棒。
合起来,“杀威棍/棒”即指用来压制犯人威风、气焰的棍棒及其所代表的刑罚。
-
历史背景与实施场景:
这种刑罚常见于中国古代的衙门、监狱。新犯人(尤其是被认为桀骜不驯或有身份的犯人)被押解到后,往往先不问情由,按例责打数十棍棒。此做法在明清小说(如《水浒传》)中有生动描写,反映了当时司法制度的严酷和以威权压服的特点。例如,《水浒传》中林冲、武松等好汉初入牢城营时都曾遭遇“杀威棒”。
-
引申义与文化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杀威棒”一词常被引申使用,比喻为了震慑对方、使其服从而采取的初步严厉措施或下马威。例如:“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这第一把火就是给下属们来了个杀威棒。” 这体现了该词从具体刑具向抽象威慑手段的语义演变。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该权威词典收录了“杀威棒”词条,对其作为“旧时犯人收监时,为挫其凶焰而施行的棒刑”的本义进行了明确解释。 (可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版本)
- 《水浒传》(施耐庵著):如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及多处情节,详细描述了牢城营中“杀威棒”的实施过程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是理解该词历史背景的重要文学依据。 (推荐参考中华书局或人民文学出版社权威版本)
-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著):此类法制史专著在论述古代刑罚制度、监狱管理时,会提及类似“杀威棒”这种用于震慑新犯人的惯例性体罚,属于司法陋习的一部分。 (可参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版本)
- 《中国古代刑具史》(相关研究著作):专门研究刑具的著作会对“杀威棒”的形制(通常为水火棍)、使用场合及目的有更具体的考证和描述。 (可查阅国家图书馆相关馆藏或学术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杀威棍(又称“杀威棒”)是古代中国监狱中对新到犯人实施的一种威慑性刑罚,主要用于打压其气焰,便于后续管理。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作用
杀威棍是木制刑具,最初源于宋代牢狱制度,尤其在《水浒传》中被多次提及。其核心目的是通过肉体惩罚震慑犯人,迫使其服从监管,防止反抗或滋事。
二、历史与制度依据
- 宋代起源:据文献记载,宋代牢城营接收新囚犯时需执行“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即对犯人施以一百棍棒。
- 执行规则:若犯人在发配途中患病,可暂免刑罚,但补打与否由狱吏决定,成为索贿的借口。
三、种类与威力
根据描述,宋代杀威棍分为三种:
- 普通柳木棍:用于轻微惩罚,伤害较小。
- 三棱木棍:重约12斤,粗端为三棱柱,杀伤力较大。
- 灌水银棍:中空灌水银,一棍相当于普通五棍,可击碎千斤石狮。
四、实际应用与规避手段
- 贿赂现象:犯人常通过贿赂狱吏减免刑罚,如林冲花钱免去一百棍,而武松因性格强硬选择硬抗。
- 威慑效果:据《水浒传》描述,一百棍可致人“七死八活”,甚至比死刑更痛苦。
五、文学与文化影响
该刑罚在元杂剧(如关汉卿作品)及明清小说(如《水浒传》《醒世恒言》)中频繁出现,成为古代司法黑暗与阶级压迫的象征。
杀威棍不仅是古代刑罚工具,更反映了封建牢狱系统的权力运作模式。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分类或历史细节,可查阅《水浒传》相关章节或宋代司法制度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把翫八字帖贬职弊衣蔬食残羹冷饭残秋残杀巢笙呈样弛坏出牧楚醅搓洗打赤膊邸阁凡典方伯谦改过高亮宫保关白贵末汉律鸿醇话料秽訾豁尔僭盗简缄翦爪交杯酒教职员工夹生话解语杯金题近状赍书攫鸟攫啄拉德锒镗灵房六辔明府剽裂迫遣侵食取结施仁布德说怿暑去寒来速鬭泰皇腾誉天半挑尾投蜺下颌香芬消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