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厚往薄来的意思、厚往薄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厚往薄来的解释

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礼记·中庸》:“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孔颖达 疏:“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如此,则诸侯归服。” 明 陈子龙 《用夷目兵》:“不利其土地,不劳其人民,厚往薄来,覊縻而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厚往薄来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在交往中给予对方的馈赠丰厚,而接受对方的回馈微薄,强调施予者的慷慨大度和不计回报的态度。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用法及权威参考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含义

    “厚”指丰厚、厚重;“薄”指微薄、轻少;“往”指给予对方;“来”指接受回馈。整体意为对外馈赠时慷慨大方,接受回礼时不计较厚薄。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123页)

  2. 引申意义

    常用于形容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对周边藩属国或外交使节的怀柔政策,通过厚赐彰显天朝上国的气度,以维系友好关系。现代亦用于形容人际交往中无私付出的品格。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89页)


二、语源与历史背景

此语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中庸》:

“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意为以丰厚的赏赐和微薄的纳贡要求安抚诸侯,体现“柔远人”的治国理念。历代王朝(如汉、唐、明)在朝贡体系中践行此原则,通过厚赐丝绸、金银等换取政治臣服与文化认同。

来源:《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ISBN 978-7-101-00132-4,第1623页)


三、用法与例句

  1. 历史语境
    •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厚往薄来”,携带瓷器、茶叶厚赐南洋诸国,仅象征性收受当地特产。

      来源:《明史·郑和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68页)

  2. 现代引申
    • 形容人际交往:“他待人厚往薄来,常慷慨相助却不求回报。”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543页)


四、近义与对比


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礼记正义》(中华书局)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4.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参见:以上文献可通过国家图书馆数据库(www.nlc.cn)或权威出版社官网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厚往薄来”是中国古代政治与外交中的重要理念,其含义及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在朝贡贸易或邦交互动中,中原王朝给予对方的赏赐(厚往)远超其进献的贡品(薄来),以此彰显国力与政治威望。该词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孔颖达注解称“厚往”指君王以厚重财物回馈诸侯,“薄来”指诸侯只需轻量贡品即可,以此实现诸侯归服。

二、核心内涵

  1. 政治象征:通过经济上的超额回馈,巩固“华夷秩序”,体现“怀柔远人”的统治策略,强化周边政权对中原王朝的臣属性认可。
  2. 经济策略:虽表面上中原王朝承担更多经济支出,但通过贸易垄断和宗主国地位获得长期战略利益,如明朝通过“厚往薄来”吸引琉球、暹罗等频繁朝贡,扩大区域影响力。

三、历史实践

典型案例包括:

四、评价

该政策虽耗费巨大,但在古代地缘政治中有效维系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现代学者多认为其本质是政治利益优先于经济利益的特殊外交模式。

别人正在浏览...

扒瞎庳侧兵部毕世波厮不遑宁处仓鹒谗刻彻备晨鼓乘韦触逆存栏撮借东坡巾蜚虫飞咨诰诫供佛宫屯诟谇海氛浩亹画箭互用浇醨交砌戒备森严谨启积生冀幸吉繇举止不凡狂号厉兵粟马铃铃林箫马蠭眉膴泯没能不拈花强作碛历琦玮日堙月塞荣顾桑鹅少年老诚身范天志铜郭同袍通壮宛蟺文报窝窝午阴乡利倍义显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