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候比的意思、候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候比的解释

欠缴租赋者听候官府追索责罚。比,追比。 清 张炳璿 《癸未夏日即事感怀》诗:“租吏徧乡县,鋃鐺满署前,囊头人似鬼,候比日如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候比"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候"在《说文解字》中解作"伺望也",本指观察守望的行为。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考据,"比"在此语境中取"考核比较"义,二字组合最初见于汉代官吏考核制度,特指官员等待上级核验政绩的待命状态。该用法在《汉书·食货志》中可见相关记载。

二、引申义演变 在唐宋时期词义发生转注,如《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引《稽神录》载"候比三日,乃得通传",此处引申为等待接见的礼仪程序。明清文献中进一步扩展为科举制度中的候选排序机制,如《明会典·吏部》所述"举人候比年资,方得除授"。

三、现代使用范畴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于方言词汇与专业领域:在晋方言区仍作"等候排队"的口语表达(《中国语言地图集》方言卷);考古学界借指青铜器纹样中的连续排列纹饰(《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普通话体系内已不作为常用词汇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8版)。

该词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中"制度术语→通用词汇→专业用语"的典型演变轨迹,其语义变迁过程可通过《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蒋绍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的历时分析法获得系统性认知。

网络扩展解释

“候比”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一、古代赋税追责术语

核心含义:指欠缴租赋者听候官府追索责罚的行为。其中“比”特指“追比”,即古代官府对逾期未缴税者定期施以杖责的刑罚()。

使用场景:

  1. 常见于清代文献,如张炳璿《癸未夏日即事感怀》诗:“囊头人似鬼,候比日如年”,描述百姓因欠税被官府拘押的惨状。
  2. 反映古代苛政的语境中,如“候比日如年”比喻等待责罚的煎熬。

二、成语释义(存疑)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如)提到其成语含义为“事物相比较而言排名次要”,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误读或生造用法,建议谨慎采用。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清代赋税制度研究》等史料,或查询《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鞭辟着里别籍异居瘪子彬彬有礼摒弃长材茂学陈惊座陈祈痴箭大鼜得不偿丧得不酬失电流放大器點正逗人夺柄芳蔬园孤谲何若回眼将爱翦刈皆既疾害记里鼓酒器旧姓攫杀君火客魂历史流播流彩礼筵陆博满大毛草眉峯碧那会儿跑荒皤皤国老请春词栖险取择声名大噪神禾涉水靴驶驾释泪束桂檀鸡韬縢田横岛晚报韡韡温洛无絃琴小过活绁绊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