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偿丧的意思、得不偿丧的详细解释
得不偿丧的解释
见“ 得不偿失 ”。
词语分解
- 得不的解释 能不;岂不。《史记·秦本纪》“伐 南山 大梓” 司马贞 索隐引《录异传》:“ 秦 若使人被髮,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志忠 晚乃谬计耳,其初立朝,得不为贤相乎
- 丧的解释 丧 (喪) ā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丧礼。丧亡。丧假(?)。丧乱。治丧。吊丧。 丧 (喪) à 丢掉,失去:丧失。丧生。丧偶。丧胆。丧气(不吉利,倒霉。“气”读轻声)。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
网络扩展解释
“得不偿丧”是一个成语,其核心含义与“得不偿失”相同,指所得利益无法弥补所受损失,常用于贬义语境。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含义
该成语形容付出代价大于实际收获,例如为追求小利而承担更大风险或损失。其使用场景多与决策或行为结果相关,强调得失失衡的负面后果。
2. 出处与结构
- 出处:最早见于金代王若虚的《进士彭子升墓志》,原文为:“晚登一第,则到官未满而亡,仅予随夺,得不偿丧。”
- 结构:主谓式成语,语法功能可作谓语、宾语或定语。
3. 语言特点
- 拼音:dé bù cháng sàng
- 注音:ㄉㄜˊ ㄅㄨˋ ㄔㄤˊ ㄙㄤˋ
- 感情色彩:贬义,强调结果的不合理性。
4. 近义词与同源词
- 近义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 同源关系:与“得不偿失”含义完全一致,但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
5. 示例用法
例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可谓得不偿丧。”这类句子通过对比得失,突出行为的负面后果。
此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日常表达更倾向“得不偿失”。如需引用古籍案例,可参考王若虚的原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得不偿丧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所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也就是得到的利益不值得失去的代价。
它的拆分部首是「得」和「丧」,其中「得」字的部首是「彳」,是表示向前行走的意思;「丧」字的部首是「一」,表示少。所以从部首可以看出,成语得不偿丧的意思是「获得的利益少于失去的东西」。
得不偿丧这个成语的来源,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下》,当时孟子在劝谏滕文公时说:“人之所以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然而犹有涉及他人之患者,未之有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岂曰‘宜之’?虽暴力挫其锐,斯得其梦矣;夫难之,吾未之见也。《鸿矣》‘其桐如不胜之何,它人之不至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孝公举于国。莫若以明。君子元首无忧,下民安乐。有罪遂诛,无罪不诛。朝回罪成,夕改之。然则得罪于人者,恶哉?恶得罪于人者而后才有乎己者?得罪于人不祥。’《诗》云‘维此佑我以天下,无敢以偷,犹之未失也,介之镞矣。’故曰‘至云尔,得众则君子,失众则小人,惧为漏网之鱼’。”其中“得罪于人者,恶哉?恶得罪于人者而后才有乎己者?”这句话中的“得罪于人”其实就是指的得不偿丧的意思。
得不償喪这个成語的繁體字寫法是「得不償喪」,和简体字写法一致。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得」字早期的写法是「<」加一个竖折,代表着获得的意思;「丧」字早期的写法是「<」旁边再加一个「大」字,代表着失去的意思。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为了获得那份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时间,但最后却只得到了微薄的回报,真是得不偿丧啊!
得不偿丧没有组词,因为它是一个固定的成语。
与得不偿丧意思相近的词有得不偿失、得不偿利,表示得到的不相符合,得不偿失、得不偿利都可以用来形容得不偿丧的情况。
与得不偿丧意思相反的词有得偿所愿,表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值得付出的代价。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急阿谀曲从颁朔倍德标华闭歇蔀落衣慅婴呆打颏的对垫裂雕玑坊长翻悔夫君福堂高德共吺公务顾循寒耕热耘豪门好转户役嘉服迦陵节夫极海久赞激飏眷睐鴃舌匡戾夸特猎手黎瘼陵迈立嗣漏星堂茅塞顿开没头冥虚脑瓢儿涅槃排风癖傲七科三心两意傻大头山丛十二象索微偷堕讬养脱颖瓦查尿溺戊戌变法贤武小费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