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017年12月,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红旗渠
释义
红旗渠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始建于1960年,历时近十年建成。其名称中“红旗”象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渠”指人工开凿的水道。该工程通过开山引水,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干旱地区,解决了当地长期缺水问题,被誉为“人工天河”和“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奇迹”。
引证解释
历史背景与工程意义
20世纪60年代,林县常年干旱缺水,民众生活困苦。当地人民在缺乏机械的条件下,依靠人力凿穿太行山,修建总长1500公里的水渠网络,引漳河水灌溉农田,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存环境。红旗渠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群众自力更生精神的象征,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内涵
“红旗”一词在汉语中多喻指革命精神与集体主义(《现代汉语词典》),而“渠”指人工水道。二者结合凸显了工程的政治意义与民生价值,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哲学思想。
当代影响
红旗渠于2016年列入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精神被总结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实物遗存(如青年洞)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权威参考来源(因无直接词典条目,基于史料与官方文献):
注:因现行《汉语词典》未单列“红旗渠”词条,释义综合工程史料、官方文件及权威媒体表述,符合汉语构词逻辑与历史语境。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解决严重缺水问题,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河水入林的大型水利工程。以下是其核心释义及意义: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总长1500公里,历时近10年建成。它通过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架设151座渡槽,将漳河水引入干旱的林县,解决了56.7万人饮水问题,灌溉54万亩耕地,被誉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县历史上“十年九旱”,1959年遭遇极端干旱后,当地政府决定实施“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正式动工,10万民众仅凭简易工具,在物资匮乏条件下完成这一壮举。
物质层面
精神象征
工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代表,激励后人攻坚克难。
如需更详细数据(如具体工程参数),可参考权威文献或访问红旗渠纪念馆官网。
安静暗弱岸线罢黜百家陛见鼻苗鉢单步蟾不分轩轾禅床斥放春院磁骨当宁打下手断梗飘萍凤凰皂隶黻佩耕地攻完海参崴汉印镮鏆渐包狡巧节幡借吉节楼激箭经台金鸡独立金四开絶类离羣均壹缂丝僚列灵鞉流芳百世满坑满谷梅红罗蒙稚面汤谬遁末封擗摽桥丁七七秋蟫三通溞溞柿叶手无寸铁溲膏淘空彤驺团标土国罔利亡亲吴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