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017年12月,入选*********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解决严重缺水问题,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河水入林的大型水利工程。以下是其核心释义及意义: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总长1500公里,历时近10年建成。它通过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架设151座渡槽,将漳河水引入干旱的林县,解决了56.7万人饮水问题,灌溉54万亩耕地,被誉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县历史上“十年九旱”,1959年遭遇极端干旱后,当地政府决定实施“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正式动工,10万民众仅凭简易工具,在物资匮乏条件下完成这一壮举。
物质层面
精神象征
工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代表,激励后人攻坚克难。
如需更详细数据(如具体工程参数),可参考权威文献或访问红旗渠纪念馆官网。
红旗渠是指中国河南省信阳市西部的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全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红旗渠”,是************为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而实施的重大工程。
红旗渠的拆分部首是纟、火、氵,部首纟表示与纤维相关的义项。红旗渠总共有11个笔画。
红旗渠的名字来源于红星照耀下的旗帜,象征着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
红旗渠的繁体字是「紅旗渠」。
古时候,红旗渠的汉字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
红旗渠作为中国优秀的水利工程项目之一,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流渠、排水渠、引水渠等。
红旗水渠
自然水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