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藩卫的意思、藩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藩卫的解释

(1).屏障。《后汉书·傅燮传》:“今 凉州 天下要衡,国家藩卫。” 明 李贽 《四勿说》:“无藩卫可守,无6*界量可限。”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金柱关 者…… 芜湖 之藩卫也。”

(2).捍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今方镇强盛,宰相权轻,宜密树腹心於外以自藩卫。”

(3).指诸侯。《后汉书·章帝纪》“东后蕃卫,伯父伯兄” 唐 李贤 注:“诸侯为天子藩屏,故曰藩卫。”《明史·肃王瑛传》:“非所以崇本支,厚藩卫也。”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使三王者……终身为 西楚 藩卫,则朝贡徵发,何求而不可。”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藩卫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藩卫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藩卫”指“屏障守卫”,本义为通过建立屏障实施保护。该词由“藩”(篱笆,引申为屏障)与“卫”(守卫)两个语素构成,属并列式合成词。

二、历史语义演变

  1. 周代分封制度:在《周礼·夏官》体系中,诸侯国被称为“藩卫”,承担着拱卫王室的政治职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即为此概念的典型表述。
  2. 军事防御体系:汉代卫宏《汉旧仪》记载边郡设“藩卫”驻军,此时词义延伸为边防要塞的军事部署。
  3. 地理屏障象征:班固《西都赋》中“左据函谷二崤之阻,右界褒斜陇首之险”的描写,将山河形胜喻为天然藩卫。

三、文献用例解析 《三国志·吴主传》载陆逊谏言:“西陵建平,国之藩卫”,此处特指战略要地的军事防御价值。宋代李纲《议守》篇强调:“立藩卫之固,谨斥候之严”,则着重行政与军事的双重防御体系。

四、现代语义转化 当代语言使用中,“藩卫”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在古籍研究领域。现代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将明代九边防御体系称为“帝国藩卫制度的最后余晖”(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该词在考古学领域亦被用于描述古代城防遗迹的防御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藩卫”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历史文献中的用法具体解释如下:

  1. 屏障
    指地理或军事上的防护屏障。例如:

    • 《后汉书·傅燮传》提到“凉州天下要衡,国家藩卫”,强调凉州作为战略要地的屏障作用。
    • 明代李贽在《四勿说》中用“无藩卫可守”比喻缺乏防御依托。
  2. 捍卫
    作动词时表示保护、守卫。如: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藩卫王室”,意为保卫皇室政权。
    • 《资治通鉴》中“密树腹心于外以自藩卫”,指通过培植亲信来巩固防卫。
  3. 指代诸侯
    因古代诸侯承担守卫王室的职责,故“藩卫”也代称诸侯。例如:

    • 《后汉书·章帝纪》注疏提到“诸侯为天子藩屏”,直接关联诸侯身份。
    • 《明史·肃王瑛传》批评削弱诸侯力量会动摇“藩卫”体系。

补充说明:该词多用于历史、文学语境,现代使用较少。其核心含义围绕“保护”展开,既可指具体屏障,也可引申为抽象的政治防御机制。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谀逢迎报怨碧波碧伞壁中字不挑巉耸侈说絺素槌击催膘麤陋稻粟店伴鹅雏酒洱水非斥隔品工迟官癖滚热后撰惠悟涧底松劫石禁物峻激举缩俱揔快人快性亏输擂石乐神令王灵羊漫然门侍鸣嘤蠥虫跑滩匠潜绝伽荼琼报弃其馀鱼鋭器丧宰瑟瑟幕上推下卸史才侍面噬指弃薪师祖睡性踏故习常天至铁挣挣兔管外伸无良辖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