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声叱责。《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官有正6*法,何至於此”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谭 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 雍 内怒之。明日,召 谭 ,訶责之。”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李舒长仆》:“共雇一僕曰 陈四 。僕愿而朴,多迟钝不及事。四人者日日訶责,惟 李 不然。” 萧乾 《参商》:“他狠狠地诃责带他去‘玩玩’的 娴贞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诃责汉语 快速查询。
诃责(hē zé)是汉语中的一个书面语词汇,指用严厉的言辞责备、斥责他人,强调批评的尖锐性和权威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义核心
“诃”通“呵”,意为大声斥责;“责”指责备、问责。组合后表示通过严厉的言语批评他人的过错,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和威慑力。
例:鲁迅《朝花夕拾》中曾描述师长对学生的诃责。
语境特点
多用于正式或严肃场合,如教育惩戒、道德批判、法律问责等,常见于文言或书面语体。
例:古代文献中官员对失职者的诃责。
《汉语大词典》
定义:“诃”为斥责,“责”为问责,“诃责”即厉声谴责,强调言辞的尖锐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为“大声斥责” ,突出声音与态度的严厉性。
(来源:商务印书馆)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解释为“厉声责骂” ,常见于道德或行为规范的批判场景。
(来源:台湾教育部辞典)
典型搭配
近义词对比
词汇 | 程度 | 语境差异 |
---|---|---|
诃责 | 严厉 | 书面化,具权威性 |
责备 | 中度 | 口语/书面通用 |
斥责 | 较强 | 强调即时性、公开性 |
“诃责”蕴含传统礼教中的道德规训 功能,如《礼记》载“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其中“喻德”常包含训诫。儒家主张“惩前毖后”,诃责被视为纠正过失的手段,但需“责之以义”(《论语》),避免滥用。
“诃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江表传》《夷坚志》等文献。
谤嘲拌舍亳王藏锋敛锐承露盘称制赤情川费春念鼎贵敦勉蜚谗稾车哥本哈根功标青史嘿契虹霓阁后朝画地而趋谏正结断凈办静象荆蓁禁受极寿无疆鹃嗁抗体考鉴夸示苦功苦训敛禽连阵淩胁率薄买宴谜言谜语末家弄假妇人偶语弃市平戢轻意穷竭弃信杞夷任持圣宝识履狻猊绥芬河市孙子兵法琐陋稊秕徒隶王明君无艺鲜卑闲月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