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将四时田猎所获的禽兽,交三十与腊人制成干肉,供祭祀用,谓之“敛禽”。《周礼·春官·甸祝》:“及郊饁兽,舍奠於祖禰,乃敛禽,禂牲,禂马,皆掌其祝号。” 郑玄 注:“敛禽,谓取三十入腊人焉。” 贾公彦 疏:“此入腊人者,按上杀者乾之以为豆实,供祭祀,其餘入宾客庖厨。”
“敛禽”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定义
“敛禽”指古代通过四季田猎获取的禽兽,将其中的三十只交给“腊人”(负责制作干肉的官职)加工成干肉,专用于祭祀活动。这一过程体现了古代祭祀制度中对祭品处理的规范性。
文献出处与注解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甸祝》,郑玄注提到“敛禽,谓取三十入腊人焉”,贾公彦进一步解释:其中上等品质的禽兽(“上杀者”)会被制成干肉作为祭祀供品,其余则用于宴请宾客或日常食用。
字义分解
礼仪与制度意义
这一流程不仅涉及祭品制备,还包含祭祀前的仪式,如“舍奠于祖祢”(在祖庙举行祭祀),反映了古代通过规范化的礼仪强化社会秩序与信仰体系的传统。
总结来看,“敛禽”是周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实用性与礼制象征,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宗教仪式的结合。
《敛禽》是一个汉字词语,源于古代文献《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神辰者,翅之嗜也,飞之敛也。”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意思多指鸟类或禽类将翅膀收拢的动作,也可以引申为隐藏、退隐之意。
《敛禽》的部首是禽字的“”,它属于“⺍”字旁,表示与禽类相关的事物。
根据汉字拆解规则,禽字的拆解方式是“⺍”+“千”,敛字的部首是左右结构的“⺅”。
所以,敛禽这个词的拆解部首是“⺅”,笔画数是7画。
敛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献《庄子》。
在繁体字中,敛禽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都是“敛禽”。
古代汉字写法存在一定的变体,敛禽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有时会有所变化。
其中,敛字在《说文解字》中的写法为“敢”,为象形字,表示把手举起的动作。
而禽字在古代的写法为“鳥”,其中的“羽”字旁表示与羽毛有关的事物。
1. 他见到敌人时立刻敛禽,躲避了对方的注意。
2. 古代文人常常隐居山水之间,以遁世藏名,为人所称为“敛禽之士”。
组词:敛血、敛财、敛迹、敛步
近义词:隐匿、隐蔽、隐秘
反义词:展翅、炫耀、显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