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河图雒书 ”。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及《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易·繫辞上》:“ 河 出图, 洛 出书,圣人则之。” 河 , 黄河 。 洛 , 洛水 。据 汉 儒 孔安国 、 刘歆 等解说: 伏羲 时有龙马出于 黄河 ,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 伏羲 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 夏禹 治水时有神龟出于 洛水 ,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 禹 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见《书·顾命》、《洪范》之 孔 传、《汉书·五行志上》。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汉书·翟义传》:“河图雒书远自 昆仑 ,出於 重壄 ……此乃皇天上帝所以安我帝室,俾我成就洪烈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顺大礼,饗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献帝传》:“河图洛书,天命瑞应。” 清 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图经、地志。 清 黄宗羲 《万公择墓志铭》:“河图洛书,先儒多有辨其非者;余以为即今之图经、地理志也。”按,今人 韩永贤 以为河图洛书是上古游牧时期的气象图和方位图。见《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数理哲学的重要象征体系,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四个层面:
一、文献溯源与基本概念 河图洛书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尚书·顾命》亦载周成王将河图与玉器同列祭品。汉代孔安国注《尚书》时指出:"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
二、数理结构的象征体系
三、哲学内涵的演变 汉代谶纬学说将河洛神化,《春秋纬》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宋代朱熹《周易本义》首载河洛图式,邵雍创"先天学"阐释其数理关联。清胡煦《周易函书》系统论证河洛与《周易》的象数关系。
四、文化影响维度 在文字学层面,《说文解字》序言将仓颉造字与河洛启示并提。建筑领域,北京天坛圜丘的坛面石块排列即取法洛书九宫。当代考古发现,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版图案(距今5300年)已蕴含原始洛书元素。
注:本文参考引证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收录的《周易》《尚书》原典、朱熹《周易本义》善本影印资料,以及《凌家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报告》等学术研究成果。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两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神秘图案,被视为中华文化、阴阳五行及术数理论的源头,其内涵涵盖宇宙星象、历法、哲学等多个领域。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
河图洛书源于上古传说,其中河图相传为伏羲时代黄河龙马背负的星象图(),洛书则为大禹时期洛水神龟所献的脉络图()。两者分别对应《周易》八卦与《尚书·洪范》九畴的创作依据,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数字与方位
宇宙观与星象
河图原型为银河环绕北极星运转的星图,北极星对应“天极”,象征宇宙中心;洛书则体现二维空间方位变化,反映地球四时规律()。
当代研究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上古先民通过观测星象、自然规律总结的符号系统,其数理逻辑体现了早期中国人对宇宙平衡与生命规律的认知()。
提示:如需了解河图洛书在风水、奇门遁甲等术数中的具体应用,可参考来源中的扩展内容。
白水百枝枝包桑秉事捕勦不来梅彩绘成败兴废重裀列鼎楚王台出有入无磁浮列车大字报鼎铛丁西林读书人恩顾法刀芳蔬园复元悍谬鸿典回聘坚壁讲复姣媚骄日脊脊鯨谿酒巴酒水君伐阔寥廊庙材临危不顾历世磨钝厘祀龙轜逻缉驴脸慓劲僻时前倨后卑轻煦勤行七损八益其鱼啓证羣经趋时附势庶僚四体不勤送究天下大治头面礼足脱袴无哗无角龙汙尊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