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除寒气。 唐 黄滔 《书崔少府君》诗:“前峯亦曾宿,知有辟寒方。”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所以擷芳林下,拾翠巖边。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彫载琢,方成瑚璉之珍。”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玉鸭熏炉间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辟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驱除寒气,常见于诗词或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辟”通“避”,此处引申为“驱散、消除”,“寒”指寒冷。合指通过某种方式抵御或消除寒气。
文化背景
古代常以“辟寒”描述用器物(如熏炉、犀角)或行为(如饮酒、焚香)取暖。例如李清照词中提到的“通犀还解辟寒无”,暗指犀角被认为有驱寒功效。
“辟寒”一词多用于古典文学,既指物理层面的御寒行为,也承载着古代生活文化及审美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背景,可查阅《全唐诗》或宋代词集。
“辟寒”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辟”(bì)是由“辛”和“白”两个部首组成,部首分别为“辛”和“白”,辛的笔画数为7,白的笔画数为5,总笔画数为12;“寒”(hán)是由“宀”和“冫”两个部首组成,部首分别为“宀”和“冫”,宀的笔画数为3,冫的笔画数为2,总笔画数为5。
“辟寒”的来源是翻译自英文单词“warm”,意为“抵御寒冷”,即防寒保暖。
在繁体字中,“辟”和“寒”的写法和简体字一致,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差异,但是“辟寒”的古时候写法和现代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可以辟寒。
2. 小明喝一杯热腾腾的牛奶,辟寒又暖身。
3. 冬天来临,我们要做好辟寒的准备。
与“辟寒”相关的组词有:抵寒、御寒、防寒等。
与“辟寒”近义词有:保暖、御寒、抵御寒冷。
与“辟寒”反义词有:受寒、冻寒、寒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