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惠及百姓之恩德。《逸周书·大聚》:“商不乏资,百工不失其时,无愚不教,则无穷乏,此谓和德。”《后汉书·冯岑贾传赞》:“ 阳夏 师克,实在和德。”
(2).指事物的妙谛。《楚辞·远游》:“见 王子 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王逸 注:“究问元气之祕要也。”
"和德"是汉语中具有哲学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学和经典文献两个维度展开:
一、字义解析 "和"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相应也"(来源:《说文解字》),本义指声音和谐,引申为协调、平衡的状态;"德"甲骨文作"徝",从彳从直,《广雅》训为"得也"(来源:《广雅·释诂》),指符合天道的行为准则。二字组合形成递进关系,强调通过和谐达至道德境界。
二、经典释义 《周礼·地官》记载"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来源:《周礼注疏》),郑玄注"和谓不刚不柔",此乃"和德"最早的体系化表述。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和者,天下之达道;德者,得之于心也"(来源:《四书章句集注》),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规范的统一。
三、哲学思想发展 该概念在道家典籍中呈现特殊形态,《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来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将"和德"提升至宇宙生成论高度。儒家则侧重人伦层面,《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来源:《中庸章句》),主张情感发抒应符合道德节度。
四、历史语义演变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和德者,调八音克谐之德也"(来源:《说文解字注》),保留其原始音乐隐喻。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双解释义:① 和谐的品德;② 谓施恩德(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版),体现词义的历史分化。
“和德”是一个由“和”与“德”组合而成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解析:
“和”指和谐、和睦、包容,强调人际关系的融洽;“德”指道德、品行,体现遵循自然规律与人文准则的品质。二者结合后,“和德”核心内涵为以和谐为基础,通过道德实践实现共生共荣的境界,既包含人际关系的友好,也蕴含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惠及百姓的恩德
据《逸周书·大聚》记载,“商不乏资,百工不失其时……此谓和德”,指通过合理治理使百姓安居乐业,体现执政者的仁德。
事物的本质妙谛
《楚辞·远游》提到“审壹气之和德”,王逸注解为“究问元气之秘要”,此处“和德”被引申为对自然规律或事物内在精髓的探究。
在姓名学中,“和德”寓意理想主义、忠诚与智慧,象征为人处世既能保持温和谦逊,又能坚守道德准则。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具体应用案例,可参考《逸周书》《楚辞》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矮矬子北帝俵济避之若浼不躐等超遥虫蝨炊爨讹差放鹰逐犬符告附属干吉苟安搆害豪崛宏丽滉漭花市昏诐火丹火脚借约井室井中求火搢忽觐礼迥旷哙息来世不可待劳教美号美人蕉迷花眼笑铭谢内燃机潘郎鬓平惠青筋请期磬钱清赏全功尽弃鹊弓瑞日孺年焺点深文附会深恶痛疾诗佣鼠目獐头束修自好司隶松开獭皮冠躗言雾散云披下场头闲望袭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