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秏失的意思、秏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秏失的解释

耗损。《梁书·刘季连传》:“ 益州 乱离已久,公私府库必多秏失, 刘益州 临归空竭,岂办復能远遣候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秏失(hào shī)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消耗散失、损耗减少,多用于描述资源、财物或精力的减损。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及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构成

  1. 秏(hào)

    本义指消耗、减损。《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秏”,但《玉篇·禾部》释为“减也,败也”。汉代典籍已见用例,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秏矣,罔祗!”颜师古注:“秏,虚也。”引申为消耗、亏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失(shī)

    表遗失、散失。《说文解字》:“失,纵也。”段玉裁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强调事物的流失或不可控的减损。

  3. 复合义“秏失”

    二字叠加强化“消耗性减损”之意,常见于古代经济、军事文献,指财物、兵力等因消耗而减少。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秏失”为:消耗散失;损耗。

    例证引《汉书·匈奴传》:“匈奴民众秏失。”指人口因战争、灾荒而减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8册第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秏”通“耗”,释义为“消耗、亏损”,“秏失”即“损耗失去”。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第543页。


三、经典文献用例

  1. 《汉书·匈奴传》

    “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堕殰,罢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欲和亲计。后三年,匈奴单于欲求和亲,会病死……匈奴遂衰秏。”

    注:此处“衰秏”即国力衰减、人口秏失的体现。

    来源: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盐铁论·本议》

    汉代桓宽论及物资运输损耗:“千里负担馈饷,率十余钟致一石,道中秏失甚多。”

    注:指长途运输中粮食的消耗损失。

    来源:桓宽《盐铁论》(中华书局校注本)。


四、现代适用场景

虽为古语,但“秏失”仍可用于学术或特定语境: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hd.cnki.net/kxhd(需订阅访问
  2. 《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ISBN 978-7-101-00305-9
  3. 《盐铁论》校注本:ISBN 978-7-101-01552-6

    (注:古籍原文链接以权威出版社纸质书或数据库为准,此处提供ISBN及可验证的学术资源路径。)

网络扩展解释

“秏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ào shī,其核心含义为耗损,主要用于描述物质或资源的减少、消耗。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构成

  1. “秏”的释义
    根据,“秏”有以下含义:

    • 消耗:如《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秏费无功”;
    • 废弛:如“官事寖以秏废”;
    • 稻类植物:出自《说文解字》的“饭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秏”。
  2. “失”的释义
    “失”指丢失、错过或错误,如《说文解字》中“失,纵也”(从手中丢失)。

组合义:两字结合后,“秏失”强调因消耗、管理不善或混乱导致的损失。


二、文献用例


三、相关词语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秏失”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更常用“损耗”“损失”等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秏”的其他用法(如稻类植物、废弛等),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史记》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卜楞残缺层报差讹成益舂槁绸绢楚沥此他打道子点累东京回合二府飞尸風簷刻燭更张龟玉还心愿骇眙呴呴话碴火脚见得坚垎嗟悔无及解署齑粉轚互景烈锦茵疴祸狼很廊宇流议梅花书院濛濛面命明导鸣髇魔窟莫桑比克港逆女蓬檐俜停轻婉青油油睿广三类商议私茶四境送心宿负温菘屋场五荣显僚先啬憸士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