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秏失的意思、秏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秏失的解釋

耗損。《梁書·劉季連傳》:“ 益州 亂離已久,公私府庫必多秏失, 劉益州 臨歸空竭,豈辦復能遠遣候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秏失(hào shī)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消耗散失、損耗減少,多用于描述資源、財物或精力的減損。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構成

  1. 秏(hào)

    本義指消耗、減損。《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秏”,但《玉篇·禾部》釋為“減也,敗也”。漢代典籍已見用例,如《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載:“秏矣,罔祗!”顔師古注:“秏,虛也。”引申為消耗、虧損。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失(shī)

    表遺失、散失。《說文解字》:“失,縱也。”段玉裁注:“在手而逸去為失。”強調事物的流失或不可控的減損。

  3. 複合義“秏失”

    二字疊加強化“消耗性減損”之意,常見于古代經濟、軍事文獻,指財物、兵力等因消耗而減少。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秏失”為:消耗散失;損耗。

    例證引《漢書·匈奴傳》:“匈奴民衆秏失。”指人口因戰争、災荒而減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冊第1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秏”通“耗”,釋義為“消耗、虧損”,“秏失”即“損耗失去”。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543頁。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漢書·匈奴傳》

    “漢兵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匈奴孕重堕殰,罷極苦之,自單于以下常有欲和親計。後三年,匈奴單于欲求和親,會病死……匈奴遂衰秏。”

    注:此處“衰秏”即國力衰減、人口秏失的體現。

    來源: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鹽鐵論·本議》

    漢代桓寬論及物資運輸損耗:“千裡負擔饋饷,率十餘鐘緻一石,道中秏失甚多。”

    注:指長途運輸中糧食的消耗損失。

    來源:桓寬《鹽鐵論》(中華書局校注本)。


四、現代適用場景

雖為古語,但“秏失”仍可用于學術或特定語境: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hd.cnki.net/kxhd(需訂閱訪問
  2.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ISBN 978-7-101-00305-9
  3. 《鹽鐵論》校注本:ISBN 978-7-101-01552-6

    (注:古籍原文鍊接以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數據庫為準,此處提供ISBN及可驗證的學術資源路徑。)

網絡擴展解釋

“秏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ào shī,其核心含義為耗損,主要用于描述物質或資源的減少、消耗。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構成

  1. “秏”的釋義
    根據,“秏”有以下含義:

    • 消耗:如《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秏費無功”;
    • 廢弛:如“官事寖以秏廢”;
    • 稻類植物:出自《說文解字》的“飯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秏”。
  2. “失”的釋義
    “失”指丢失、錯過或錯誤,如《說文解字》中“失,縱也”(從手中丢失)。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秏失”強調因消耗、管理不善或混亂導緻的損失。


二、文獻用例


三、相關詞語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秏失”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用“損耗”“損失”等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秏”的其他用法(如稻類植物、廢弛等),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史記》相關篇章。

别人正在浏覽...

按語半高跟拖鞋,半高跟涼鞋包茅渤潏撥氣部帑彩塑谄讒撤免雠恨從信錯節斷表獨固發杠豐膺憤心根捕耕岩勾赴害理寒縮合懽呵遣欱吞桓靈監郡箋釋羁貫金地景譔峻切駒陰孔跖叩愬糧料使門流藐躬名法迷湯話模胡幕幕切手青炜清籞曬裂商宜盛推升帳蜀國絃四衙門湯面探足逃走拖後腿微利無端先猷枭鸾謝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