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指古代大射礼时置于西方的磬。《周礼·春官·眂瞭》:“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 郑玄 注:“磬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庸,功也。” 贾公彦 疏:“以东方是生长之方,故云笙。西方是成功之方,故云庸;庸,功也。谓之颂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故云颂。”《仪礼·大射》:“西阶之西,颂磬东面。” 郑玄 注:“言成功曰颂,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春秋传》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忒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义,是以西方钟磬谓之颂。”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器用三》:“应笙之磬谓之笙磬,应歌之磬谓之颂磬。”
"颂磬"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的专用术语,其核心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指周代大射礼中陈设于西侧的磬类乐器。作为礼制乐器,其陈放方位具有严格规定:东方置"笙磬",西方置"颂磬"(《周礼·春官·眂瞭》记载)。
方位象征
按照郑玄注疏,东方属"生发之地",故陈放象征生长的笙磬;西方属"成就之方",故陈放象征功成的颂磬。这与《仪礼·大射》中"西阶之西,颂磬东面"的记载相印证。
功能溯源
其命名源于"颂"的文化内涵:"颂"本指祭祀时歌颂先祖功德的乐舞,而颂磬作为礼乐重器,用于向神明禀告功业成就,故《春秋传》有"西方钟磬谓之颂"的记载。
特殊说明: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成语"颂扬美好事物",此说未见古籍支撑,可能为现代引申义。建议研究古典礼乐时以先秦文献记载的礼器定义为准。
颂磬(sòng qìng)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汇,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页”和“石”,部首表示字的部首,笔画表示字的笔画数。
颂磬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赞美和颂扬,以及指琴瑟的一种。来源于《仪礼·乐器》中的记载,磬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来表达庄重、肃穆、整齐和一致的音乐节奏。而颂则表示赞美和歌颂。
在繁体中,颂磬的写法与简体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字体的形状和结构上稍有不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常常不同于现代的写法。相对于现代简化字,古代的写法更加复杂和繁琐。但是,颂磬作为一个词汇,其古代的写法和现代简化字中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以下是一些含有颂磬的例句:
1. 我们应该颂磬勤劳朴实的人民。
2. 全场起立,颂磬国歌。
3. 他的琴艺如同颂磬一样动听。
除了颂磬外,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来增加词汇的使用:
1. 神磬(shén qìng):指用来祭祀的磬。
2. 编钟(biān zhōng):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与磬相似。
3. 吟颂(yín sòng):指唱和颂扬。
颂磬的近义词是赞美,反义词可以是贬损或诽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