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颂磬的意思、颂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颂磬的解释

特指古代大射礼时置于西方的磬。《周礼·春官·眂瞭》:“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 郑玄 注:“磬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庸,功也。” 贾公彦 疏:“以东方是生长之方,故云笙。西方是成功之方,故云庸;庸,功也。谓之颂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故云颂。”《仪礼·大射》:“西阶之西,颂磬东面。” 郑玄 注:“言成功曰颂,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春秋传》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忒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义,是以西方钟磬谓之颂。”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器用三》:“应笙之磬谓之笙磬,应歌之磬谓之颂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颂磬,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特指在演奏《颂》这类庄重典雅乐曲时使用的石制编磬。其核心含义与用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

颂磬专指周代宫廷雅乐体系“颂乐”演奏时所用的磬。其名称直接关联《诗经》中的“颂”体诗歌,是配合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中歌颂先祖功德的乐曲而设的乐器。《周礼·春官》记载“笙师掌教……颂磬、颂钟”,郑玄注:“颂,或作庸。庸,功也。颂磬、颂钟,皆编悬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 表明其以编组形式悬挂于架(虡),属仪式性极强的礼器。

二、形制特征

  1. 材质与形制:

    由特选石材(如灵璧石、玉石)磨制而成,呈倨句形(类似曲尺),顶部有穿孔供悬挂。其音高、厚度经严格校准,与音律体系对应。

  2. 陈列方式:

    按周礼“特悬”制度,颂磬单独成编列,区别于宴乐所用的“笙磬”。贾公彦疏解《周礼》时明确区分:“在东方曰笙磬……在西方曰颂磬”,表明其在乐悬方位中有固定位置。

三、功能与象征

  1. 礼乐功能:

    奏乐时与颂钟、镈钟配合,控制节奏并强化庄重氛围。《礼记·乐记》载“钟声铿,铿以立号……磬以立辨”,颂磬的清越之声象征礼制中的“辨节”功能,引导乐章的起止转折。

  2. 文化象征:

    作为“金石之乐”的核心组件,颂磬代表王权与神权的沟通媒介。其使用严格遵循等级规范,《周礼》规定天子宫悬“四面皆磬”,诸侯轩悬三面,大夫判悬两面,士特悬一面,体现礼乐制度的阶层秩序。

四、历史渊源

颂磬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特磬,商周时期发展为编磬。西周中期后,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颂磬成为雅乐定型化标志。考古实证如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西周编磬(现藏山西博物院),其形制、音列可印证文献中“二八十六枚”的记载,为研究颂磬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

说明: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文献链接,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周礼正义》(孙诒让)、《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等权威著作的考据,并参考考古报告结论。建议查阅《十三经注疏》或专业音乐考古文献获取进一步细节。

网络扩展解释

"颂磬"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的专用术语,其核心含义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周代大射礼中陈设于西侧的磬类乐器。作为礼制乐器,其陈放方位具有严格规定:东方置"笙磬",西方置"颂磬"(《周礼·春官·眂瞭》记载)。

  2. 方位象征
    按照郑玄注疏,东方属"生发之地",故陈放象征生长的笙磬;西方属"成就之方",故陈放象征功成的颂磬。这与《仪礼·大射》中"西阶之西,颂磬东面"的记载相印证。

  3. 功能溯源
    其命名源于"颂"的文化内涵:"颂"本指祭祀时歌颂先祖功德的乐舞,而颂磬作为礼乐重器,用于向神明禀告功业成就,故《春秋传》有"西方钟磬谓之颂"的记载。

特殊说明: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成语"颂扬美好事物",此说未见古籍支撑,可能为现代引申义。建议研究古典礼乐时以先秦文献记载的礼器定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挨拶拶不淑草团标豺獭蟾蜍魄大咎蹈儛东园梓器对歌風胡子傅合赴险如夷耕桑更直毌丘诡辩术回睠回赠戛釜撞瓮甲匠兼道角柶校样恝然结不解缘竭蹶浄筵谨素悸慑赳螑喟然阃仪来崪了账六印梅里密荣魔惑悭贪乾闼婆巧伪清集清廓穷源竟委权谞羣治融风什么人社事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似漆如胶搜擿岁在龙虵泰加林通圣诬劾现代汉语词典相况宵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