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毛笔。亦借指文字、文章。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精微之求,存乎其人,固非毫翰之所备缕也。” 唐 沉佺期 《伤王学士》诗:“目絶毫翰洒,耳无歌讽期。” 唐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诗:“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朕昨亲援毫翰。”
(2).指书法。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此二十一人,并擅毫翰,动成楷则。”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八体六文,足惊毫翰。四始六义,实动性灵。”
毫翰,汉语词汇,读音为háo hà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引申义
二、文化意涵
“毫翰”一词承载古代文人的书写传统,如苏轼《论书》以“毫翰所寄”形容书法创作的精神寄托。《古代汉语词典》强调其常用于诗词、书论,体现中华文化对文字艺术的推崇。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文学及历史研究领域,例如《中国书法史》引用“毫翰”描述唐宋文人的书写实践。
参考来源
“毫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毫翰”读作háo hàn,原指毛笔,后引申为文字、文章或书法艺术。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承载了书写工具与创作成果的双重象征意义。
指代毛笔或书写工具
“毫”指毛笔的笔尖,“翰”为毛笔的通称,合称强调书写工具本身。如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到“非毫翰之所备缕”,即表示毛笔难以详尽描述精微之事。
借指文字、文章
唐代诗人沈佺期《伤王学士》中“目绝毫翰洒”,以“毫翰”代指诗文创作;孟浩然“逸气假毫翰”则形容通过笔墨抒发才情。
象征书法艺术
南朝庾肩吾《书品》评价书法家“擅毫翰,动成楷则”,此处“毫翰”特指书法技艺,强调笔墨运用的艺术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抱朴子》《旧五代史》等文献。
暗送秋波班婕半中间保安备録辩才无阂不好活不粘锅卜室产品质量捶楚初旬从公徂来低三下四洞孔堆集如山阏积方闻燔书阬儒丰筱風雨無阻格吧格吧惯技馉饳纥梯纥榻红糟哗啷婚媾昏厥戋夫介虑结轶看乔孋姬离离蔚蔚立辟梦中说梦门士磨对跑节场犏牛贫素敲定砌跟请奉秋年羣形潸然韶容生旋石泉讨海箨冠王气无措先嗣小男袭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