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于冬月审理囚犯,并予减等处理的一种措施。无常制。《明史·郑三俊传》:“ 代州 知州 郭正中 因天变,请举寒审之典。”《明史·刑法志三》:“歷朝无寒审之制, 崇禎 十年,以 代州 知州 郭正中 疏及寒审,命所司求故事。尚书 郑三俊 乃引数事以奏,言:‘……嗣后, 世宗 、 神宗 或以灾异修刑,或以覃恩布德。寒审虽无近例,而先朝宽大,皆所宜取法者。’奏上,帝纳其言。”
“寒审”是明代司法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审判措施,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明代在冬季(冬月)审理囚犯时,对部分案件进行减等处理的司法制度。其名称源于“寒冷”与“审判”的结合,但核心含义与季节关联的司法宽宥政策相关。
历史背景与实施特点
文献记载
《明史·刑法志》及《郑三俊传》均提到寒审的案例,如明世宗、神宗时期曾因灾异或恩德推行类似措施。
与成语解释的差异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寒冷天气中的审判或考试”,但根据历史文献,此词特指明代司法实践,未涉及考试场景,需注意语境区分。
“寒审”是明代一种体现司法宽宥的季节性临时制度,反映了古代法律与自然天象、皇权恩赦的关联。
《寒审》是一个汉字词语,寒音,寒字的音和审字的音都有寒意。意思是寒冷的审判。
《寒审》的部首是宀,它表示“家”相关的事物。《寒审》的笔画数为15画。
《寒审》是从现代汉语中衍生出来的词语,没有特定的来源。繁体字表达为「寒審」。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可以使用以下写法表达《寒审》: 1. 寒:以寽字旁加音符「寸」 2. 审:以宀字旁加音符「真」
以下是一些关于《寒审》的例句: 1. 他因犯罪被送上了寒审之庭。 2. 那个冬天的寒审天气真让人难受。
与《寒审》相关的组词有: 1. 寒冷:形容天气或环境非常冷。 2. 审判:对案件进行合法判断和决定。
与《寒审》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寒冷审判:表示审判过程中感到寒冷和不舒服。 2. 冰冷审讯:表示审讯过程中感到冷冰冰。
与《寒审》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1. 温暖审判:表示审判过程中感到温暖和舒适。 2. 热烈审讯:表示审讯过程中感到热情和激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