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絶塞 乌蛮 北,孤城 白帝 边。”《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南詔 ……本 哀牢夷 后, 乌蛮 别种也。” 宋 陆游 《通判夔州谢政府启》:“惟是 鱼復 之故城,虽号 乌蛮 之絶塞,乃如别驾,实类閒官。”
“乌蛮”是隋唐时期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其含义及历史背景如下:
“乌蛮”一词最早见于《北史》,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该称谓并非特指单一民族,而是对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低于中原的西南族群的统称,与其相对的“白蛮”则指文化较接近中原的群体。这种分类基于经济、文化差异,而非严格的血缘或语言划分。
地理范围
乌蛮主要分布于今云南、四川南部及贵州西部,核心区域包括滇东、川南和大渡河以南地区。唐代南诏国时期,乌蛮是主体民族之一,与白蛮、金齿等族群共存。
族群分化
乌蛮源于汉晋时期的昆明、叟等族群,后分化为施蛮、顺蛮、独锦蛮等支系。南诏时期,部分乌蛮部落进一步演变为彝语支民族的先民。
宋代以后,“乌蛮”逐渐被“罗罗”(彝族旧称)等具体族称取代。现代彝族的形成与乌蛮有直接渊源,而白蛮则与白族等民族关联更密切。
扩展说明:需注意“乌蛮”是中原视角的他称,其内部族群复杂,可能包含今彝、纳西、哈尼等民族的祖先。
乌蛮是一个词汇,可以指代动植物的一种名称,也可以代指某些地区的民族。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有所不同。
乌蛮的部首是虍(hū),读音为乌(wū),蛮(mán)。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4画和12画。
乌蛮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周易·坤》中,其中提到“乌蛮在夏”,意为蛮族居住在遥远的地方。
乌蛮的繁体字为烏蠻。
在古代汉字中,乌蛮常用的写法是乌蠻。
1. 我们在山区见到了一只乌蛮,它的羽毛非常漂亮。
2. 这个地区居住着乌蛮,他们与外界联系非常有限。
乌蛮的一些相关词汇有:乌鸦、乌黑、蛮族、蛮荒。
乌蛮的近义词有:野蛮、原始。
乌蛮的反义词有:文明、开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