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退安贫的意思、乐退安贫的详细解释
乐退安贫的解释
谓乐于逊退,安于贫穷。 唐 司空图 《漫书》诗:“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词语分解
- 乐的解释 乐 (樂) è 欢喜,快活:快乐。乐境。乐融融。乐不可支。其乐无穷。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乐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乐。逗乐。 对某事甘心情愿:乐此不
- 安贫的解释 自甘于贫穷。《后汉书·蔡邕传》:“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唐 许浑 《送王总下第归丹阳》诗:“青芜定没安贫处,黄叶应催献赋诗。”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求仁未入 仲由 堂,安贫且卧 颜回
专业解析
“乐退安贫”是一个蕴含传统处世哲学的成语,形容人乐于退隐、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其详细解析如下:
一、成语释义
指心甘情愿地退离名利场,安于贫困淡泊的生活状态。强调不慕权位富贵,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安宁的价值观。该成语常用来赞美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品格。
二、字义拆解
- 乐退:以退隐为乐。“退”指退出官场或名利争夺,主动选择远离权势中心。
- 安贫:安于贫困。“安”指心境平和,不因物质匮乏而焦虑抱怨,体现对清贫生活的坦然接受。
三、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此成语承载了儒家“安贫乐道”与道家“知足寡欲”的思想交融:
- 儒家根基:源于《论语》中孔子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称赞(《论语·雍也》),强调在贫困中坚守道德操守的精神愉悦。
- 道家影响:契合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处世智慧(《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主张主动收敛欲望以保全天性。
- 士人理想:古代文人常以此自勉或互勉,表达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和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即为典型体现。
四、现代意义
在当代语境中,“乐退安贫”并非鼓励消极避世,而是倡导:
- 淡泊名利:在竞争社会中保持清醒,不过度追逐物质与地位。
- 内在富足:重视精神追求与心灵满足,超越物质局限。
- 生活智慧:在能力范围内选择简单生活,减少欲望带来的压力,实现身心平衡。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收录该成语的经典释义及用例。
-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王涛等编著。详释其出处与引申义。
- 《晋书·隐逸传》: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了“乐退安贫”代表性人物的事迹与思想背景。
-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张岱年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剖析成语背后的儒道思想源流。
网络扩展解释
“乐退安贫”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释义
指乐于谦逊退让,安于清贫的生活,形容淡泊名利、不慕荣利的人生态度。其核心含义是主动选择低调处世,甘于物质上的匮乏,以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与满足。
出处
成语源自唐代司空图的《漫书》诗:“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详细解析
-
结构分析
- 乐退:以退让为乐,指不争权夺利,甘愿居于次要位置。
- 安贫:安于贫困,不因物质匮乏而焦虑或抱怨。
二者结合,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注重内心修养的价值观。
-
用法与语境
- 多用于褒义,形容品德高尚或性格恬淡之人。
- 语法上可作谓语、宾语(例:他一生乐退安贫,深受敬重)。
- 属于生僻成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学或历史类文本。
-
近义词
- 安贫乐道:安于贫困,以坚守自己的信仰或理想为乐。
- 淡泊明志:不追求名利,以简朴生活彰显高尚志向。
示例与延伸
- 古典例句:司空图的诗句直接体现了对“乐退安贫”的推崇,将个人修养与家国责任结合。
- 现代应用:可用于描述隐士、学者等群体不慕荣华、专注精神追求的特质。
注意
成语的繁体写法为“樂退安貧”,拼音为lè tuì ān pín,需注意四声发音(如“乐”读作“lè”而非“yuè”)。
别人正在浏览...
鼇抃阿叔拜本拜词帮同暴掠怅憾昌旺柽柳达臣道行道径点歌抖风二十一条废捐含饴横队胡老昏瞢简阙郊恩皭然嘉时街号巷哭禁袖禁阻良价邻熟离心机罗掘嗯啊赔小心譬况僻说曝巫千次勤勉毬路锦秋律丧胆僧舍赏味上元节生产操沈几沈整死魂随机信号所有品逃限恬惰条昶条凳外债玩故习常畏明雾眇消尽系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