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乐于逊退,安于贫穷。 唐 司空图 《漫书》诗:“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乐退安贫”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乐于谦逊退让,安于清贫的生活,形容淡泊名利、不慕荣利的人生态度。其核心含义是主动选择低调处世,甘于物质上的匮乏,以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与满足。
成语源自唐代司空图的《漫书》诗:“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结构分析
用法与语境
近义词
成语的繁体写法为“樂退安貧”,拼音为lè tuì ān pín,需注意四声发音(如“乐”读作“lè”而非“yuè”)。
乐退安贫是一个成语,意指过着退居乐土、摆脱贫困的幸福生活。它表达了人们希望在退休后过上安逸、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再为养活自己而奔波劳累的愿望。
拆分部首和笔画:乐(丿十一),退(辶尸),安(宀女),贫(贝分)。乐退安贫共有10个部首,总计15个笔画。
来源:乐退安贫的出处是《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庄公曰:‘舍富贵而逐贫贱者,蔑矣!乐无择主而退贱,安则无敌,无思焉,是以有邦者不可以危也。’”这句话意味着人们舍弃富贵的追求,选择退隐贫贱,以安逸的心态生活。后来,这句话演变为成语,成为表达安逸退休生活的象征。
繁体:樂退安貧
古时候汉字写法:乐(樂)、退(逐)、安(闇)、贫(貧)。
例句:老人退休后,选择了回自己的故乡乡下,过上了乐退安贫的生活。
组词:乐观、退休、安逸、贫瘠。
近义词:乐安之年、安居乐业。
反义词:苦苦以求、为富不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