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也称观音柳、西河柳、三春柳、红柳等。落叶小乔木,赤皮,枝细长,多下垂。分布于我国 黄河 、 长江 流域以及 广东 、 广西 、 云南 等地平原、沙地及盐碱地。枝干可编制箩筐,嫩枝和叶可入药,性平味甘咸,能透发痧疹。《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国出玉,多葭苇,檉柳、胡桐、白草。”《新唐书·吐蕃传下》:“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檉柳。”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柽柳》。
柽柳(chēng liǔ),是汉语词典中收录的木本植物名称,特指一种耐盐碱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释义与特征如下:
柽柳
读音:chēng liǔ
词性:名词
释义:
柽柳科柽柳属植物的统称。枝细长,叶鳞片状,花小呈淡红色,耐干旱、盐碱,多生于河滩、海滨等湿润盐碱地。古称“西河柳”或“三春柳”,《本草纲目》中列为药用植物【1】。
形态特征
生态习性
柽柳为强耐盐碱植物,可生长于土壤含盐量1%以上的环境,根系深扎且能分泌盐分,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树种【2】。
枝叶入药称“西河柳”,性平味甘,具疏风解表、透疹解毒之效,常用于治疗麻疹不透、风湿痹痛【1】【3】。
根系固沙能力显著,常用于荒漠化防治及海岸带生态修复【2】。
因枝条柔韧、花期绵长,古代诗词常以“柽柳”喻坚韧品格,如《诗经·小雅》有“柽椐其枝”之句【1】。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中国植物志》第50(2)卷,科学出版社.
【3】《中华本草》第5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柽柳是一种兼具生态价值与药用价值的特殊植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柽柳学名Tamarix chinensis,属柽柳科柽柳属,其名源于“柽”(音同“称”,意为赤色)与“柳”的结合。因老枝呈红褐色,嫩枝柔韧如柳而得名。虽名含“柳”,但实际与普通柳树无亲缘关系,而是耐旱耐盐的荒漠植物。
柽柳嫩枝叶入药(称“西河柳”),性平味甘辛,归肺、胃、心经,主要功效包括:
古文献如《尔雅》记载其“柽,河柳也”,民间传说中常赋予其祛病救人的象征意义。例如河西走廊传说中,柽柳被描述为克制湿热邪毒的“仙草”。
如需更详细分类学或栽培信息,可参考、等来源。
哀祭白凤凰抱撮崩云豳雅弊制不量昌亡长右缠脚齿録出继搭街坊东摇西摆呃喔繁露饭盘非得婓婓肥塉戆拙构山观阵顾怪过去身横织鸿灵后宫皇治缓箭謇讷假球拒违快行苦参练习犛靬买牛卖剑梦断魂劳女孽泡头钉骑箕倾亏顉颐日月入怀肉果哨遍折罗省愆居神禾逝世施易史鱼秉直肃启陶人跳腾微至稳足五臣贤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