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击柝的意思、击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击柝的解释

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易·繫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重门有击柝之警,治戎遏暴客之变。” 唐 杜甫 《暮归》诗:“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復乌啼。”《宋朝事实类苑·官政治绩·张乖崖一》引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时贼锋方敛,纪纲过肃, 蜀 民尚怀击柝之惴。” 明 高启 《中秋翫月张校理宅得南字》诗:“关山几处未解兵,击柝不寐愁丁男。”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市头的电灯发出苍黄的冷光,击柝的声音三下,电车早已停了。”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击柝”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jī tuò,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1. 本义与词源
    指敲打梆子巡夜,是古代夜间巡逻时发出警示信号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意为设置多重门闩并敲击梆子,防备盗贼。唐代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状》中也提到“戒侯卒击柝卫太尉”,描述士兵敲梆护卫的情景。

  2. 引申比喻
    除本义外,也可象征战事或战乱。例如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遇巡军击柝而来”,暗指战时警戒状态。

  3. 文化关联
    与“打更”意义相近,均属古代夜间报时、安保制度的一部分,但“击柝”更侧重防卫功能。

  4. 现代用例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如“抱关击柝”比喻守护重要事物,或借指平凡却关键的职责。

建议参考权威典籍(如《汉典》)或文学作品以了解更详尽的语用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击柝

击柝(pāi)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是扌(手)和木,总共有9画。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尚书•申命书》。

击柝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擗橐」。

古代汉字中,击柝的写法有所不同。早期的文字中,击字写作「釓」,柝写作「箈」。而后来的字形演变中,「釓」变为「打」,「箈」变为「木」。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击」和「柝」的写法。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大力击柝,声音震耳欲聋。

2. 在古代,击柝是一种用来击鼓的木制工具。

组词:

- 击鼓:用手或器具敲击鼓面发出声音。

- 柝节:指击柝上的凸起部分。

- 手柢:指用手敲击的体操器械。

近义词:

- 敲打:用力敲击,使发出声音。

- 锤击:用锤子等重物敲击。

反义词:

- 拂柝:轻轻地触碰柝击的动作。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