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安抚。《周礼·地官·司徒》:“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郑玄 注:“扰,亦安也。” 南朝 宋 谢庄 《为北中郎新安王拜司徒章》:“辨其动植,布其安扰,以倡九牧,阜成王教。”
安扰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安"与"扰"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为安定与驯服的双重意蕴。从构词法分析,"安"取《说文解字》"静也"之本义,引申为安定、安宁的状态;"扰"在《说文解字》中训为"烦也",但在古代文献中常与"柔"通假,如《尚书·皋陶谟》"扰而毅"郑玄注即释"扰"为"驯也"。二字组合形成"安扰"这一具有辩证关系的词汇,既包含静态的安定又蕴含动态的驯化过程。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安扰邦国",孔颖达疏解为"使邦国皆安靖而驯服"。在具体语境应用中,常见于古代政论典籍,特指通过德政教化使百姓安居乐业、四方归附的政治状态,如宋代李纲《议国是》所言"内修政事,安扰吾民",即强调国家治理需以安定民生为核心要务。
从词汇流变观察,"安扰"在明清文献中逐渐演变为兼具动词与形容词的双重词性。动词用法如明代《农政全书》"安扰田畴"指整治农田,形容词用法则见于清代方志"民风安扰"的表述。现代汉语中该词虽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及社会治理理论时仍具重要学术价值。
参考资料:
“安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安扰”意为安定、安抚,表示使事物或人心趋于平静、稳定的状态。该词由“安”(平静、稳定)和“扰”(本义为搅动,但在古汉语中“扰”通“柔”,表安抚)组合而成,属于同义复合词。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安扰”解释为“安抚的同时造成干扰”,这是对字面的误读。实际上,古汉语中“扰”可通“柔”,与“安”同义叠加,并无矛盾含义。
八法八象备要楚壤典冠帝流浆遏截烦峻佛耳草抚迹港浦干嚎贡祭何遽黄锺瓦缶俭腹简会犍牛见时知几建筑物教言浇异吉拜几端桀猾惊敛鲸吞虎噬噤害捐纳掘窖据图刎首卡拉奇空薄困桡连樯奁田离迷龙葵美论凝然暖燠派分抛腔苹苹青林蜻蜓艇青霞志秋祓三白草睒瞲省罢社宰岁寒知松柏韬縢腾移天底下托裱吾侪贤儁喜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