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蚕。 晋 王嘉 《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蠒,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唐 王贞白 《寄郑谷》诗:“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元 袁桷 《伯庸开平书事次韵》之一:“桂蠹除烦来 五岭 ,冰蚕却暑贡 三齐 。” 明 何大复 《七述》:“躡飞云之履,被明霞之紬,冰蚕莹肤,藻龙耀眸,缀以锦带,悬以 吴钩 。”
(2).普通蚕的美称。 唐 陈标 《长安秋思》诗:“ 吴 女秋机织曙霜,冰蚕吐丝月盈筐。” 宋 梅尧臣 《伤桑》诗:“柔条初变緑,春野忽飞霜;田妇搔蓬首,冰蚕絶茧肠。”
(3).有时也用于指蚕茧。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冰蚕手自繅,溪浣身先导,督鮫人晓夜共织寒綃。”
冰蚕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传说生物,其名称由“冰”与“蚕”组合而成,特指一种生存于极寒环境、具有奇异特性的蚕类。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冰蚕最早见于东晋王嘉《拾遗记》,描述其“形七寸,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其丝织成的布料可防火耐热。
《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提到冰蚕栖息于“员峤山”或“北溟阴峰”,所吐蚕丝呈现天然青色,制成的衣物具备“水火不侵”的神异功能。 宋代《埤雅》则从物性角度注解,认为冰蚕属于“阳火阴冰”中的至阴之物,其存在体现了古代阴阳相济的哲学观。
在文学意象层面,冰蚕丝常被诗人用于象征高洁品格,如李贺《堂堂》诗中“冰蚕吐凤络车中”即借冰蚕丝暗喻君子德行。明代《天工开物》虽未直接记载冰蚕,但提及蚕类品种时特别标注“珍异者见诸稗史”,侧面印证冰蚕作为特殊蚕种的传奇地位。
“冰蚕”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传说中的生物
冰蚕最早见于晋代王嘉《拾遗记》,描述为“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需以霜雪覆盖才能作茧,其丝织成的锦缎入水不湿、遇火不燃。
另有《春秋异考》补充其特性:性至阴、含剧毒,蚕丝坚韧异常,需二十七年成茧,甚至可炼成“冰蚕珠魄”等至宝。
普通蚕的美称
唐宋诗词中常以“冰蚕”代指优质蚕种,如唐陈标《长安秋思》中“冰蚕吐丝月盈筐”,宋梅尧臣《伤桑》中“冰蚕绝茧肠”均属此类用法。
蚕茧的别称
清代李渔《蜃中楼》等文献中,“冰蚕”也直接代指蚕茧,如“冰蚕手自缫”即描述缫丝过程。
“冰蚕”兼具神话色彩与现实关联,既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奇幻生物,又是诗词、小说中的经典意象,现代还被赋予科技产品的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武侠设定,可查阅《拾遗记》《天龙八部》等作品。
阿空加瓜山拜璧本末源流冰销播物才疏意广参虎豺兕僝僽吃利得宝歌灯会方领圆冠风铎固氮鼓曲衡机淮阳绩会絮戋余禁暴氏谨好金黄举武口轻舌薄快班连明彻夜逦连陵践陵寝邻曲遴选梨干陋畧履年缪葛莫言旗官庆节拳果缺谬爇薪山身设如署押桃核扇特牲铜驼荆棘脱易橐籥玩日愒时武材侮手详衮限忌仙人销暑下同协时细柳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