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秉鞭的意思、秉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秉鞭的解释

执鞭。比喻执政。《楚辞·天问》:“ 伯昌 号衰,秉鞭作牧。” 王逸 注:“秉,执也;鞭以喻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秉鞭"是古代汉语中具有鲜明意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学与历史语境两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本义 "秉"为会意字,《说文解字》释作"禾束也",本义为手持禾把,后引申为掌握、执持之意,如《诗经·商颂》"秉钺"即执掌兵器。而"鞭"在甲骨文中作手持策形,既指驾驭工具,也象征权力符号,如《周礼》记载"鞭长不及马腹"即体现其实际功用与隐喻价值。

二、复合词义衍变 "秉鞭"最早完整出现于《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疏"弭节按节徐行也,言我使羲和弭节徐行,望崦嵫山勿迫日入"时,将"秉鞭"解作"执御之权",形成驾驭车马与执掌权力的双重意象。汉代王符《潜夫论·三式》进一步引申为"主牧养人民",使该词成为政治治理的经典譬喻。

三、现代语义定位 《汉语大词典》收录"秉鞭"词条时标注其属于书面语,释义为"执政;掌权",并列举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用例佐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词典》则强调其源自车驾文化,指出该词多用于描述对复杂局势的掌控能力,如《三国志》注引"秉鞭天厩,驾驭英雄"即属此类用法。

四、典型语用特征 在历史文献中,"秉鞭"常与"牧""御"等动词形成互文,如《盐铁论》"秉鞭作牧,以御宇内"的表述,展现古代政治话语中"驾驭—治理"的思维模式。现代学术研究中,该词多出现于政治制度史与文学意象分析领域,如傅道彬《晚唐钟声》对权力隐喻的研究中即引此为例证。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点校本《楚辞补注》)

网络扩展解释

“秉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秉鞭”的字面意思是“执鞭”,即手持鞭子。但在古代文献中,它被引申为执政、掌管政权的象征,例如《楚辞·天问》中“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一句,王逸注释为:“秉,执也;鞭以喻政。”。

  2. 文献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楚辞》,用于描述周文王(伯昌)在商朝衰落时期执掌政权的状态。这里的“鞭”并非实物,而是比喻政治权力,类似“执掌权柄”的表达。

  3. 拼音与注音

    • 拼音:bǐng biān
    • 注音:ㄅㄧㄥˇ ㄅㄧㄢ
  4. 其他补充
    “秉”字本身有“掌握、主持”之意(如“秉政”),而“鞭”在古汉语中常象征权力或治理工具,两者结合强化了执政的意象。

总结来看,“秉鞭”是一个具有比喻色彩的文言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政治含义。若需进一步分析《楚辞》相关篇章,可参考古籍注解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巴榄北昆卑陬本生灯嬖色逋粮巢饮茶笋称俗成效卓著仇冤锄鈎初然撮俏打苞待教荡击倒沫等加速运动顶踵冬夫躲年燔炙飞翻弓箭手固定价格古慤河梁别回波乐姣艳蛟鼋惊恐失色积幼魁礨枯灭蓝青连交邻好龙奥轮更緑珠门宾面喻木寓龙内涝乾燥起夺折口福生吞活剥社赛使婢拭擦室人弹冠铁黑偷寒送暖吞言咽理文英无了无休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