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薄的意思、摈薄的详细解释
摈薄的解释
排斥鄙视。《新唐书·张濬传》:“性通脱无检,汎知书史,喜高论,士友摈薄之。” 明 孙柚 《琴心记·相如倦游》:“争奈 景庙 好谈 黄 老 ,摈薄名儒,一时词赋贤才,多归 梁国 。”
词语分解
- 摈的解释 摈 (擯) ì 排除,抛弃:摈弃。摈除。摈黜(罢黜并放逐)。摈诸门外。 古同“傧”,迎宾。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薄的解释 薄 á 厚度小的:薄片。薄饼。 冷淡,不热情:薄待。 味道淡:薄酒。 土地不肥沃:薄田。 肥浓厚深 薄 ó 义同(一),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等。 轻微,少:薄礼。薄产
专业解析
摈薄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排斥、轻视或鄙弃。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拆解与合成义
- 摈 (bìn):
- 本义为排斥、抛弃。《说文解字》释为“斥也”。引申有弃绝、排除之意。常用于表示对人或事物不接纳、不认可的态度。
- 薄 (bó):
- 此处取其轻视、看不起的引申义。《广雅·释言》有“薄,轻也”。表示对人或事物评价低,态度冷淡、不尊重。
- 合成义:
- 两字结合,“摈薄”强调一种既排斥又轻视的态度,程度比单用“摈”或“薄”更深。指不仅拒绝接纳,而且带着鄙夷、看不起的情绪。
二、词典释义与用法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明确解释为“排斥,轻视”。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释义为“鄙弃”。
- 用法:
- 通常作动词使用。
- 对象可以是人(如被排挤轻视的人)、事物(如被鄙弃的观念、习俗)或抽象概念(如某种行为、主张)。
- 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反映施动者的主观否定和排斥态度。
三、古籍例证(体现权威性与历史渊源)
- 《宋书·刘湛传》:“湛常谓人曰:‘今世宰相何难,此正可当我南阳郡汉代功曹耳。’其摈薄如此。” (此处指刘湛轻视宰相职位,态度鄙夷)
- 《新唐书·李逢吉传》:“逢吉忌裴度,摈薄之。” (指李逢吉排斥、轻视裴度)
-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五代下》:“士之有志者,固摈薄而不屑就。” (指有志向的士人鄙弃、不屑于参与某些事情)
四、现代使用与辨析
- 在现代汉语中,“摈薄”的使用频率较低,属于书面语或文言遗留词汇。
- 其含义可由更常用的词语替代,如“排斥”、“轻视”、“鄙弃”、“鄙薄”(注意:“鄙薄”更常用,意义与“摈薄”相近)。
- 辨析:“摈薄”侧重于行动上的排斥与态度上的轻视相结合,而“鄙薄”更侧重于态度上的轻视、看不起。
“摈薄”是一个文言复合动词,意为排斥并轻视,带有鄙弃之意。其权威释义见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并在《宋书》、《新唐书》等史籍及后世文人著作中有实际用例,体现了对人或事物的强烈否定态度。
网络扩展解释
“摈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及古籍用例综合解析:
-
核心含义
根据《新唐书》及明代文献记载,“摈薄”主要指排斥、鄙视,例如《琴心记》中提到“摈薄名儒”,即表达对儒生的排斥态度。字义拆分:
- 摈:排除、抛弃(如“摈诸门外”)
- 薄:轻视、冷淡(如“薄待”)
-
古籍用例
- 《新唐书·张濬传》记载士人因性格放纵被“摈薄”,体现群体排斥现象。
- 明代《琴心记》描述汉景帝推崇黄老学说而“摈薄名儒”,反映学术流派间的排斥。
-
现代用法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摒弃贫苦,追求富贵”,但该释义未见于古籍用例,可能为引申或误读。建议优先采用古籍中的“排斥鄙视”含义。
-
使用建议
阅读古文时需注意该词多含贬义色彩,例如描述人际关系疏离(“士友摈薄之”)或学术压制(“摈薄名儒”),现代使用建议标注出处避免歧义。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凡待举抱石宾者苍狼操衣厂家常限乘具池绋雠仇攒心盒子打流黨碑黨社堤坝冬温夏凊多端寡要罚科贩交买名港澳台投资经济告终花板肉还飇怙跋虎文假痴不癫矫健街头巷底激恼九界谲主钜狡开果侃快科讁龙帷沦溺猫儿窝蒙园吏鸣蛙脑神经披麻带孝窃位素餐卿事寮全牲三欲神藏鬼伏时雝税租蜀綉速斗岁丰随声趋和铁心肠桐圭外家弯环温房遐路象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