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绪甚多而不知择要行事。《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袁公 徒欲效 周公 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多端寡要”是一个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多端”指头绪繁多,“寡要”意为缺乏要领。整体形容做事或思考时方向杂乱,抓不住关键,导致效率低下。例如《三国志》中郭嘉评价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即批评他虽有众多计划却不懂取舍。
2. 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源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原文为:“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郭嘉以此指出袁绍在战略决策上的缺陷,成为后世引用的经典案例。
3. 用法与示例
4. 引申意义
现代语境中,该成语常用于批评工作或学习中贪多求全、主次不分的现象,强调“抓大放小”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权威词典中的详细释义。
《多端寡要》是一个成语,意指一个人或事物方面多样,但本质要领却很少,缺乏核心要点。它用来形容思想混乱或事情杂乱无章的状态。
《多端寡要》的每个字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多端寡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衡·道》这本书中,是东汉末年刘向所著。它形容一个人或事物表面多样,但却缺乏本质或核心要点。
《多端寡要》的繁体字为「多端寡要」。
在古代,汉字有不同的形体,以下是《多端寡要》的古代汉字写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多端寡要》的例句:
以《多端寡要》为核心,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与《多端寡要》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一事无成」、「偏废必纠」和「面面俱到」;与其意思相反的成语有「一本正经」、「一针见血」和「一览无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