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琅琅上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诗文或语言诵读流畅、顺口,也形容文辞通俗易懂,便于口头传诵。
出自清代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意为从小喜爱文字,学习唐诗时能熟练诵读,体现出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琅琅上口”既强调诵读的熟练度,也体现文辞的通俗性,常用于文学、语言教学等场景。需注意“琅琅”不可误写为“朗朗”(后者仅指声音响亮)。
「琅琅上口」这个词使用,形容课文、歌曲、话语等读起来清脆声音悦耳,易于记忆。
「琅琅上口」由「石」和「竹」两个部首构成。
「石」:4画
「竹」:6画
「琅琅上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德充符》一文中,原文如下:
「朝说甚易,暮说甚难,言之而难者,琅琅然也。」
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并以形容读起来悦耳的文章或歌曲。
「琅琅上口」的繁体字为「瑯瑯上口」。
古时候,「琅琅上口」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大致相同。
1. 这首歌的歌词简洁明了,琅琅上口。
2. 学校他的演讲稿写得很好,语言琅琅上口。
无琅
琅琅
琅琅满口
琅琅满地
曲高和寡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枯燥无味
难以理解
晦涩难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