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 夏 、 商 、 周 三代政事不同。《论语·为政》“子曰:‘ 殷 因於 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 因於 殷 礼,所损益可知也’”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朱熹 集注:“文质谓 夏 尚忠, 商 尚贤, 周 尚文;三统谓 夏 正建寅为人统, 商 正建丑为地统, 周 正建子为天统。”
“文质三统”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历史观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儒家经典阐释与汉代经学理论。这一术语融合了“文质”与“三统”两个核心命题,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文质”的辩证关系
“文”指礼乐制度、文明教化,“质”指质朴本性、自然状态。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强调二者需平衡统一。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将“文质”与历史循环结合,认为朝代更替呈现“文”与“质”的交替,如夏尚忠(质)、商尚敬(文)、周尚文(文),后世需“复归于质”以顺应天道(《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三统”的历史循环论
“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对应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制度。董仲舒提出“三统三正说”,主张朝代更迭需在礼制、历法上“改正朔,易服色”,象征政权合法性(《汉书·董仲舒传》。此说被清代学者刘宝楠引申为“文质三统”,认为历史演变需文质互补,三统循环,以维系社会平衡(《论语正义》。
哲学内涵与文化影响
“文质三统”体现了传统“天人感应”思想,既为政权更替提供理论依据,也规范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实践准则。宋代朱熹评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朱子语类》,近现代学者冯友兰则指出该理论“以历史循环论维护封建纲常,但蕴含辩证思维”(《中国哲学史》。
这一概念对古代政治哲学、史学编纂及文化认同影响深远,是理解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关键范畴。
“文质三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涉及夏、商、周三代在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原指夏、商、周三代政事的不同特点,强调各朝代在文化传统(文质)与历法制度(三统)上的演变。
文质
三统
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提到三代礼制的损益关系。汉代马融、宋代朱熹等学者进一步阐释,认为三代通过调整“文质”与“三统”实现政权合法性的延续。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引申为个人修养的三个方面统一,即文化素养、品德与仪表的协调,但此解释属于引申义,非传统经典原意。
该词本义聚焦三代政治文化差异,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现代用法需注意区分传统与引申含义。
白毛滮流冰蛋必然缠头赀垂发磋议荡骇低温物理学端方恶燋方伯法悦符拔浮阶伏羲公债券孤堆孤军深入轱轮鼓震海纳好事天悭黑色儿浣溪沙昏上豁然贯通艰祸借代剂救计料京本近县酒望子居邻坑坑洼洼量力而行里妇六宗名刺迷窍弥尾青南柯记配搭佩紫披心腹魄魄谦题软斯金入脚设兵沈唱生各支十二道师儒授业疏梦四祸蓑衣退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