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兔子咬过的草。《淮南子·说林训》:“兔啮为螚。” 高诱 注:“兔所啮草,灵在其心中,化为螚,一説,兔啮,虫名。”
2.病名。足跟部的痈疽。其状如为兔所啮,故名。《灵枢经·痈疽》:“发於脛,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兔齧”(也写作“兔啮”)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最早见于中医文献,通过形象类比(疮口形状如兔啮)命名病症,体现了古人对疾病特征的观察与归纳。如今“兔齧”一词多用于中医古籍研究或学术讨论中,日常使用较少。
兔齧是一个包含两个字的词汇,由"兔"和"齧"两个字组成。
"兔"字的部首是"⺠",总共有六画。
"齧"字的部首是"齒",总共有十二画。
兔齧这个词来源于中文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兔齧草根,马嘶芳草。”
这句诗意味着兔子在吃草根,马在芳草丛中嘶鸣。其中的“兔齧”形象地描述了兔子在吃草的场景。
兔齧的繁体字为"兔齧",没有变化。
古代的汉字写法和现代写法有所不同,但是兔齧的字形在古代并未发生改变。
1. 兔齧着草根,悠闲地享受午后的阳光。
2. 马嘶芳草,兔齧草根,原野上的生机盎然。
兔子、齧牙、齧鼠、齧食等。
兔啃、兔咬、兔嚼等。
草根、马嘶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