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盗”。谓持物送给盗贼。《明史·冯师孔传》:“王能杀贼,假王以大将军权;不能杀贼,悉输王所有餉军,与其賷盗。”
“賫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賫盗”同“賷盗”或“赍盗”,指将财物送给盗贼,带有“资敌”的隐喻。例如《明史·冯师孔传》中“与其賷盗”即用此意,强调将资源拱手让给敌方或恶势力。
字形与读音
语境延伸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常批判因策略失误或妥协行为导致敌方获益的情况,如《明史》例句暗含对资源分配不当的讽刺。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明史》相关章节或古汉语词典。
《賫盗》(zhěn dào)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顺势取物或占为己有而不劳而获的行为。这个词通常用于指代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含有偷窃和攫取不义之财的意思。
《賫盗》的拆分部首是贝(贝字旁),两个字的笔画数分别是19和10。
《賫盗》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汉字形体的发展,是由贝字旁(贝)和音符旁(盗)组成。在繁体字中,盗字的部分由“爿”代替。
在古时候,贝字旁相对简化,形象地表示了贝壳的图案,用来表示贝类的泛指。而盗字的旧字形是由左右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像一个手,右边则是由贝字旁组成。这一古时候的写法可以更直观地表达出“用手去取财物”的意义。
1. 他以诚实获得成功,而不是通过賫盗。
2. 这个公司遭到了内部人员的賫盗,造成了巨额损失。
1. 賫贼(zhěn zé):指策划和实施盗窃行为的人。
2. 盗贼(dào zé):指从事盗窃行为的罪犯。
1. 窃取(qiè qǔ):指秘密地夺取他人的财物。
2. 偷窃(tōu qiè):指暗中盗取他人的财物。
1. 正当取得(zhèng dāng qǔ dé):合法地获得所需的财物或权益。
2. 合法收益(hé fǎ shōu yì):指通过合法途径所获得的利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