賫盗的意思、賫盗的详细解释
賫盗的解释
亦作“賷盗”。谓持物送给盗贼。《明史·冯师孔传》:“王能杀贼,假王以大将军权;不能杀贼,悉输王所有餉军,与其賷盗。”
词语分解
- 賫的解释 賫 à 见“赍”。 笔画数:; 部首:貝; 笔顺编号:
- 盗的解释 盗 à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窃。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盗。强盗。窃国大盗。 匪窃偷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賫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少收录。根据其字形构成及古汉语用法,可作如下解释:
一、基本释义
"賫盗"由"賫"与"盗"二字组合而成:
- 賫 (jī):古同"赍",主要有以下含义:
- 持送;携带:如《说文解字》释"赍"为"持遗也",指拿着东西送人。引申为持有、带着。
- 资助;给予:如《战国策·齐策四》"赍金百斤"。
- 怀着(某种心情):如"赍志而殁"(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 盗 (dào):指偷窃、盗窃的行为或实施盗窃的人(盗贼)。
二、词义解析
"賫盗"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
- 携带(财物)给盗贼:指将财物送给或资助盗贼的行为。此义强调对盗贼的物资支持。
- 怀着盗窃的意图:指内心存有进行偷窃的念头或计划。此义强调主观动机。
- 资助盗窃行为:更广义地指为盗窃活动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财物、信息、便利等)。
三、古籍旁证与用法
"賫盗"的直接用例在常见典籍中较少见,但其核心含义可从相关词汇和语境中印证:
- "赍盗粮":此成语更为常见,意为"把粮食送给盗贼",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语出《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或《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赍盗粮者也。" (参见《汉语大词典》"赍盗粮"条释义)。"賫盗"的第一层含义与此成语高度相关。
- "赍"表"怀藏"义:如《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赍盗"虽非连用,但"赍"有"怀持"义项,与"盗心"结合可引申为怀有盗窃之念。(参见《王力古汉语字典》"赍"字条)。
- 构词法分析:古汉语中,"赍+名词"结构常表示"携带某物"或"怀有某物(抽象)",如"赍持"、"赍志"。故"賫(赍)盗"符合此构词逻辑。
四、总结
"賫盗"是一个古语词,其核心含义围绕"资助盗贼"或"怀有盗心"展开。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 物质资助:将财物等送给盗贼,助长其恶行(近"赍盗粮")。
- 主观意图:内心怀有进行盗窃的念头或计划。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意义需结合古汉语词汇"赍"的用法及上下文语境理解。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古文献的解读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权威词典释义基础)
- 王力 等. 《王力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 (单字"赍"的释义与用例)
- 《说文解字》. (许慎. 东汉). (单字"赍"的本义溯源)
- 《荀子》、《史记》等古籍原文. (相关成语"赍盗粮"的出处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賫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賫盗”同“賷盗”或“赍盗”,指将财物送给盗贼,带有“资敌”的隐喻。例如《明史·冯师孔传》中“与其賷盗”即用此意,强调将资源拱手让给敌方或恶势力。
-
字形与读音
- “賫”是“赍”的异体字,读音为jī(现代汉语中多写作“赍”)。
- “盗”指盗窃者或强盗,整体可理解为“以物资助盗贼”。
-
语境延伸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常批判因策略失误或妥协行为导致敌方获益的情况,如《明史》例句暗含对资源分配不当的讽刺。
注意事项
- 异体字区分:需注意与“闚盗”(伺机窃取)、“勍盗”(强敌)等形近词区别。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明史》相关章节或古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院白兰地保龄球运动楅室毖祀不违农时衬裙丑亵黨八股耽溺德教登牓登明嫡女恶垜繁务根谱供办公亮海寓寒丘画中有诗回运将承洁操计文眷眄匡护两隣涖刑吏用龙舸龙尾石买命蒙化奴隶主义扑甩青莲宇琼姬秋捷去职茙葵三河三弄沙势折帛圣主顺叙书术束修羊殊指淌凌陶物踏谣体液碗泥无酒五叶衔环霞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