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楯矛的意思、楯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楯矛的解释

《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因以“楯矛”比喻事物互相抵触。 宋 王安石 《哭梅圣俞》诗:“圣贤与命相楯矛,势欲强违诚无由。诗人况又多穷愁, 李 杜 亦不为公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楯矛"是古代汉语中表示防御与进攻器械的复合词。"楯"为防御性盾牌,"矛"为攻击性长柄兵器,两者合称体现古代战争中攻守兼备的战术思想。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司兵》记载:"掌五兵五楯",郑玄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其中"楯"与"矛"已作为基础兵器组合出现。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解释,"楯矛"特指古代军事装备中盾与矛的配合使用体系,既包含单兵作战时的攻防协同,也指代军队布阵时的兵器配置原则。《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正是这种攻防器械协同运用的战略体现。

考古发现印证了楯矛组合的实际应用,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漆木盾与青铜矛,其形制尺寸符合《考工记》"盾广二尺,矢长六尺"的记载。该文物组合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证实了楯矛作为标准军事装备的历史真实性。

网络扩展解释

“楯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1.词义来源与典故

“楯矛”出自《韩非子·难势》中的寓言故事:

有人卖盾与矛时,先夸盾坚固“物莫能陷”,又赞矛锋利“物无不陷”。旁人反问“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卖者无法自圆其说。
由此,“楯矛”被引申为事物互相抵触、自相矛盾的比喻。

2.本义与比喻义

3.读音与用法

4.相关扩展

“楯矛”既是具体兵器的合称,更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对逻辑矛盾的深刻反思。

别人正在浏览...

百牢谤骂徧该不悟差使巉耸沉不住气尘樊充量出卖麤迹存守雕鸢诋谤洞天圣酒将军短歌行断契法乐飜异風襟風麗高级职员乖言关帝冠簪鼓门道輠脂汉椒嘑尔蹴尔尖笔价银稽任祭司长居势泪涟蝼蝈炉峯妙态瞑菜懦词怪说鹏鹗漂摆蒲剧敲朴期寄去本就末驱蹙阙观乳光赏设十二峰疏彻宿腻笤篱头起微故务本吴棉下厨系列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