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背拖拉。 宋 陈瓘 《进四明尊尧集表》:“臣依禀圣旨,不敢违滞。”
违滞(wéi zh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违背规则或拖延而导致事务停滞、积压不办。该词多用于描述公务、文书处理中的延误现象,强调因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阻滞状态。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释义与用法:
公务延误
指官方文书或行政事务因处理不当而积压拖延。
例:《清史稿》载“文书违滞,贻误军机”,指公文积压延误重要事务。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卷 第543页。
行动受阻
引申为事物因受阻而停滞不前,含“违背常理以致滞留”之意。
例:宋代法令“诸事违滞者,杖八十”,强调对拖延公务的惩处。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第1286页。
二字组合后,突出“因违背规则或怠惰导致事务堵塞”的语义。
历史公文语境
多见于古代奏章、律法,如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府文书违滞三日,吏杖六十。”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215页。
现代引申用法
偶见于学术文献,形容流程、政策执行中的梗阻现象。
例:“改革措施遭地方违滞,推行缓慢。”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1352页。
《汉书·郑当时传》:“文书委积,坐曹治事,至夜分不得休。”
(注:虽未直用“违滞”,但“委积”一词与之义近,反映公务积压现象。)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5册 第201页。
“违滞”是兼具动作性(违背)与状态性(停滞)的复合词,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尤以描述行政、法律领域的延误现象为典型。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在研究历史文献或公文写作时仍需准确理解其内涵。
“违滞”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违背拖拉”,通常用于描述对指令、规则或事务的不遵从且拖延处理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语境应用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宋代陈瓘《进四明尊尧集表》中提到:“臣依禀圣旨,不敢违滞”,意为严格遵循指令、不敢违背或拖延。
爱悯按堵如故霸轨白蛉兵书壁上观插队出家入道触衣打比调卷跌翻地台东楹东遮西掩对不过冯雪峰疯子复用宫线关东糖鬼笑穷故籍黄离花甎简伉监戎洊膺集辞鸡皮口吐珠玑軂軇灵芬苗胤凝酥牌手蒲类海乾构浅声侨松请将不如激将青黏亲仁善隣囷鹿人造卫星散卒酾流生活水平世讲视爲儿戏摅思缩手缩印天游田月桑时橐駞碨抰咸腓香芬显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