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记载大事或帝王诏命的连编金简。 汉 张衡 《西京赋》:“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汉书·武帝纪》“﹝ 元封 元年﹞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 泰山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 唐 白居易 《一策头》:“是以窥玉旒,读金策,惭惶僶俛,不知所裁者久矣。”
(2).指禅杖。僧所持。《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李善 注:“金策,锡杖也。” 唐 权德舆 《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诗:“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 明 高启 《次韵及禅师怀王水曹》之二:“应思躡金策,同向海天飞。”
金策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核心层次:
金
指黄金或金属,引申为贵重、坚固、永恒之物。在复合词中常象征权威性,如帝王诏令称“金册”。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策
本义为竹简编成的文书(如“简策”),后指计谋、文书(如“策略”“策书”),亦作动词表“谋划”。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金策(名词)包含两层含义:
贵重文书
古代帝王封禅、册封或记录要事的典册,因以金箔装饰或书写而得名。
例:《三国志》载“封禅金策,藏之天府”,指封禅典礼的典册。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佛经典籍
佛教中特指以金泥书写的经文,象征佛法珍贵永恒。
例:《法华经》有“受持金策,奉行妙法”之说。
来源:《佛学大辞典》(中华书局)
唐宋时期,“金策”常用于帝王祭祀、传位的文书,如《新唐书》载唐玄宗封禅“制金策,藏玉匮”。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敦煌遗书中有“金字《金刚经》一卷,号为金策”,反映信徒对金书佛经的供奉传统。
来源:《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金策”一词融合物质价值(金)与知识载体(策),在历史与宗教语境中均指向具有神圣性、权威性的重要文本,其释义需结合古代制度与文化实践理解。更多深度考据可参阅专业词典纸质版。
“金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记载大事或帝王诏命的金简
指用金属(如金箔、铜简)串联编成的文书,用于记录重大事件或帝王诏令。例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封禅仪式时提到“金策石函”,即用金简刻写告天文书。
佛教中的禅杖
指僧人所持的金属杖,象征修行与权威。如唐代权德舆诗句“手持金策声泠泠”,即以“金策”代指锡杖。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文选》等文献,或查阅权威历史词典。
安置悲喜逼尔侈侈不休俦擬楚弓遗影楚公钟刍荛之见出神入定醋大调补敌情杜宇耳濡目及发机翻山越岭泛櫂凤枕腐弃高例海棕汗位猴年马月花成蜜就灰志矫尾厉角介乘季会机世窭民空观愦闷琨庭敛谷离草砻习镂冰雕琼抡魁马百鹩墓道挪威人偏滥青室肉腥沙毛钱赏狎申着侍驾熟切担子天空实验室投袂援戈托物寓兴拖延忘年之交望中威赫猥曲汙名吴文俊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