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师役的意思、师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师役的解释

谓军队从事大规模劳作。《周礼·地官·司市》:“凡会同师役,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 孙诒让 正义:“师役,谓军旅起徒役也。”《管子·幼官》:“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师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师役是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战争征伐与劳役负担,具体可拆解为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义项:

  1. 战争;军事行动

    此义项强调国家发动的军事征伐行为。“师”指军队,“役”指征调、行动。合称指动用军队进行的战事。

    例证与来源:

    《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军事编制:“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 郑玄注:“役,谓师役也。” 此处的“师役”即指战争军事行动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时,比年遣将军行边兵,诛羌狄。师役不休。” 颜师古注:“役,亦役事。” 指连年征战不息 。

  2. 因战争而产生的劳役负担

    此义项侧重战争强加给民众的力役、物资征调等沉重负担。“役”在此指劳役、徭役。

    例证与来源:

    《礼记·檀弓下》:“师役曰罢。” 孔颖达疏:“师役,谓征伐。” 郑玄注:“罢之言疲也。师役,或为‘师旅’。” 此句指征伐使民众疲惫不堪,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劳役之苦 。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财用》:“古者师役,粮刍皆取于民。” 明确指出战争所需粮草物资皆征调自百姓,是沉重的负担 。

“师役”一词浓缩了古代战争的双重性质——既是国家层面的军事行动(“师”),也是加诸百姓的沉重负担(“役”)。它常见于记述军事活动及其社会影响的古代文献中,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生产与民生的巨大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师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军队参与大规模劳作,通常与军事行动或国家工程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师”指军队,“役”指劳役或征调。组合后表示军队被征调从事非战斗性的大规模劳作,例如修建工事、运输物资等。这一概念在先秦文献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古代“兵农合一”的社会特点。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市》:“凡会同师役,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此处指军队参与国家集会或工程时,市场官员需随行管理。另《管子·幼官》提到“非玄帝之命,毋有一日之师役”,强调军事劳役需有君主授权。

  3. 背景延伸

    • 古代军队除作战外,常承担治水、筑城等任务,如《左传》中“楚子为舟师以伐吴”即包含军事与工程双重性质。
    • 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注释:“师役,谓军旅起徒役也”,说明其本质是军事化征调民力。
  4. 字义分解

    • 师:军队编制单位(如《周礼》五师为军),引申为军队。
    • 役:原指戍边,后泛指强制性劳作(如兵役、徭役)。

此词现多用于古籍研究领域,现代汉语中已鲜见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周礼》注疏或先秦兵家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嗄饭白昼屏斥兵气避邪波斯湾惨不忍言唱筹长戚冲泊翠巍巍存亡继絶代身道学先生大印碘酒斗歌遁时鹅黄俄延覆润更历广崇馆真诡拙行列式寒律缓颊悔怒见精识精假隐解摘酒水九宇倨固考文雷地洌气纶掖罗黑黑糜躯碎首谋议南珠遣用桥箭累弦秋帝诗花十玄岁罔苏门贪彊条条大路通罗马铁甲金戈佗生巍峻遐烈湘累贤级衔葭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