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的意思、匡山的详细解释
匡山的解释
(1).山名。即 江西省 的 庐山 。《梁书·处士传·刘慧斐》:“尝还都,途经 寻阳 ,游於 匡山 。” 唐 韩愈 《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诗:“偶到 匡山 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 宋 叶适 《送赵季清兼谢所惠诗》:“又言謫 匡山 , 五老 烟霞鲜。”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魔见》:“庙食 匡山 已百春,威灵显赫四方闻。”参见“ 匡庐 ”。
(2).山名。在 四川省 江油县 西,亦名 大匡山 、 大康山 。 唐 杜甫 《不见》诗:“ 匡山 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3).山名。在 浙江省 龙泉县 。此山四旁奋起,而中部低下,状如箕匡,故名。
词语分解
- 匡的解释 匡 ā 纠正;匡正。匡谬。 救:匡救。匡复。匡时济世。 辅助,帮助:匡助。匡扶。匡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 粗略计算,估计,预料:匡算。匡计。 古同“筐”。 姓。 笔画数:; 部首:匚; 笔顺编
- 山的解释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匡山”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主要涉及地理名称和文化意象,具体解释如下:
一、地理名称
-
江西庐山(别称)
庐山在历史上常被称为“匡山”或“匡庐”,得名原因有两种说法:
- 周朝时期属匡国,故称“匡山”()。
- 因当地佛教盛行,取“匡世济人”的寓意()。唐代时,匡山与庐山并称“匡庐”,以奇秀风光闻名,白居易曾赞“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
湖北黄冈匡山
位于大别山余脉,长江北岸。名称来源:
- 周朝属匡国,故名()。
- 佛教文化影响下,象征“匡正世俗、济世救人”()。
-
四川江油匡山
又名大匡山,因唐代诗人杜甫《不见》诗中“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而闻名,相传为李白少年读书地()。
-
浙江龙泉匡山
因山形中部低凹、四周高起,状如簸箕(“箕匡”),故得名()。
二、文化意象
“匡山”在成语中引申为“纠正错误、改过自新”的象征,如“匡山济世”强调回归正道()。
三、其他相关
- 山东济南也有匡山,属“齐烟九点”景观之一,但名气较小()。
- 庐山与匡山的关系常被混淆,实际“匡庐”多指江西庐山()。
匡山主要指江西庐山,其次是湖北、四川、浙江的山峰,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其名称多与历史、地形或文化寓意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匡山》是一个汉字词,由“匡”和“山”两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指将山脉重新扶正、修复或是整顿山势。下面将对《匡山》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进行详细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
《匡山》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匚”和“山”,其中,“匚”是一个常见的部首,常用于和内部事物相关的字中,而“山”则表示山脉。根据笔画检索,整个词的总笔画数是11画。
来源:
《匡山》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文化。在古代中国,山被视为自然界中最具神圣和崇高意义的存在,而山水画也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匡山》这个词的来源正是出自对山脉修复或整顿的描写。
繁体:
《匡山》的繁体字形状和简体字相同,没有特别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的一些部分有所差异。以《匡山》为例,其中的“匚”在古时的写法中呈现为类似于“厂”的形状,代表了一个仓库。而“山”的写法则基本与现代汉字相同。
例句:
1. 历代文人墨客如白居易、苏轼等都对匡山的壮丽景色赞叹不已。
2. 修筑大坝是为了匡山的水系,防止山洪泛滥。
3. 乡村振兴计划注重匡山治水,保护生态环境。
组词:
1. 匡正:指纠正、修复错误或不正常的情况。
2. 匡扶:指助力、支持,使人或事物恢复正常或突破困境。
3. 匡衡:指公正评判、调节,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
近义词:
1. 整山:指修整山脉,使其更加平衡、整齐的过程。
2. 整顿:指重新调整、规整事物的状态,使其达到正常秩序。
反义词:
1. 崩山:指山脉崩塌、山体垮塌的现象。
2. 岌山:指山脉险峻、崎岖的样子。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匡山》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