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匡山的意思、匡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匡山的解释

(1).山名。即 江西省 的 庐山 。《梁书·处士传·刘慧斐》:“尝还都,途经 寻阳 ,游於 匡山 。” 唐 韩愈 《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诗:“偶到 匡山 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 宋 叶适 《送赵季清兼谢所惠诗》:“又言謫 匡山 , 五老 烟霞鲜。”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魔见》:“庙食 匡山 已百春,威灵显赫四方闻。”参见“ 匡庐 ”。

(2).山名。在 四川省 江油县 西,亦名 大匡山 、 大康山 。 唐 杜甫 《不见》诗:“ 匡山 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3).山名。在 浙江省 龙泉县 。此山四旁奋起,而中部低下,状如箕匡,故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匡山在汉语词典中有两层核心含义,既指具体山岳,亦承载文化意象:

一、地理实体

  1. 江西庐山别称

    因西周匡俗(字子孝)隐居此山得名,后成道教圣地。其山体雄奇险秀,云雾缭绕,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为长江中下游著名地标。来源: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九江府》。

  2. 四川江油大匡山

    位于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唐代属彰明县。因山形如筐(“匡”通“筐”)得名,山中有大明寺遗址,相传为李白少年读书处。来源:《四川通志·山川志》。

二、文化意象

  1. 隐逸精神象征

    李白《别匡山》以“晓峰如画参差碧”描绘其景,暗喻超脱尘世之志;杜甫《不见》中“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更将其塑造为文人精神归宿。来源:《李太白全集》《杜诗详注》。

  2. 文学地理符号

    历代诗词常以“匡山”代指求学悟道之境,如宋代赵抃“匡山道味清”句,凸显其文化意蕴的延续性。来源:《全宋诗》卷三百四十七。

匡山兼具自然地理实体与人文精神载体的双重属性,其命名渊源、历史积淀及文学书写,共同构建了中国山水文化中独特的符号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匡山”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主要涉及地理名称和文化意象,具体解释如下:

一、地理名称

  1. 江西庐山(别称)
    庐山在历史上常被称为“匡山”或“匡庐”,得名原因有两种说法:

    • 周朝时期属匡国,故称“匡山”()。
    • 因当地佛教盛行,取“匡世济人”的寓意()。唐代时,匡山与庐山并称“匡庐”,以奇秀风光闻名,白居易曾赞“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2. 湖北黄冈匡山
    位于大别山余脉,长江北岸。名称来源:

    • 周朝属匡国,故名()。
    • 佛教文化影响下,象征“匡正世俗、济世救人”()。
  3. 四川江油匡山
    又名大匡山,因唐代诗人杜甫《不见》诗中“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而闻名,相传为李白少年读书地()。

  4. 浙江龙泉匡山
    因山形中部低凹、四周高起,状如簸箕(“箕匡”),故得名()。

二、文化意象

“匡山”在成语中引申为“纠正错误、改过自新”的象征,如“匡山济世”强调回归正道()。

三、其他相关

匡山主要指江西庐山,其次是湖北、四川、浙江的山峰,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其名称多与历史、地形或文化寓意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隘路白房子鼻翅不知好歹曹署朝生赤松子虫孽抽徵翠的鹾税打簧表答剌苏答疑镫王东征豆油翻印肺循环凤簪该洽改土酣歌贺朔鸿纤滑吏毁璧绘影绘声火罐狡筭激触纪念碑禁卒霁青絶巘开梧狼子兽心滥用理烈领干隶首卤化啰嗦冥显泥常凄绝寝梦囚桎嫂子试胆俗监特胜卧虎藏龙诬冒五沙下辈嫌闲枭剪戏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