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旷莽的意思、旷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旷莽的解释

亦作“ 旷漭 ”。1.空阔而苍茫。 唐 元结 《引极·思元极》诗:“天旷漭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 圣祖 以其旷莽辽隔费转输……遂画 阿尔泰山 以西至 伊犁 捐俾游牧,復成西域大部落。” 郭沫若 《文艺论集·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譬如我们看海的时候,只看汪洋旷莽的海面便不禁振臂激赞。”

(2).旷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酒狂》:“子归,宜急措置,夜於村外旷莽中,呼舅名焚之,此案可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旷莽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旷”与“莽”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广阔而荒芜的自然景象。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其详细释义及用法:


一、字义溯源与构词解析

  1. “旷”(kuàng)

    本义指空阔、辽远。《说文解字》释为“明也”,引申为空间上的开阔无际。如《诗经·小雅》“率彼旷野”,凸显地域的广袤空疏。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2. “莽”(mǎng)

    原指草木丛生、荒芜之地。《小尔雅》训“莽,草也”,后衍生为杂乱未经开垦的自然状态。如《楚辞》“草木莽莽”,形容草木深密之貌。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合成词“旷莽”融合二者特质,既强调空间的开阔性,又突出环境的原始荒凉,形成“空阔荒芜”的意象。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基本释义

    • 空旷荒凉:形容地域辽阔且人烟稀少、植被芜杂的自然景观。

      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野旷莽其无人”,描绘田野寂寥之景。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引申意境:喻指心境或境遇的苍茫寂寥,如“人生旷莽”暗含漂泊无依之感。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词性特征

    属形容词,多作定语或谓语,修饰自然场景或抽象氛围。

    例:“旷莽的山川”“四顾旷莽”。


三、经典文学用例


四、近义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旷野 侧重“开阔平地”,荒芜感较弱。
莽原 强调“草木丛生”,未必含空旷义。
荒漠 特指沙石地貌,生态意义更强。

“旷莽”凝练了中华语汇中对荒远之地的审美观照,兼具地理特征与人文意境,是汉语空间书写的经典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旷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àng mǎng,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指广阔而荒凉、茫无边际的景象,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观或环境缺乏生机与活力。例如:“旷莽的戈壁滩”或“天旷漭兮杳泱茫”(唐·元结诗句)。


详细解释

  1. 空阔苍茫
    强调空间上的辽阔与苍茫感,如“天旷漭兮杳泱茫,气浩浩兮色苍苍”(《引极·思元极》),形容天空或自然景象的无边无际。

  2. 荒凉旷野
    指具体的地理环境,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提到的“夜於村外旷莽中”,即空旷的野外。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例句参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献出处,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 或查字典网。

别人正在浏览...

阿土生拔丛把酒持螯奔冲薄寒嶒嵘春官试啐骂待潮大落倒山倾海多昬蜚言风狂庚申帝河埠赫焕合醵红门画翣寄打解诮鸡目眼警勉久大脊线阔人列树漓漓灵粹六畜兴旺胪名卖鬻盲聩慢视嫚臧内老板偶视庖膳飘飘平上帻轻懈穷大失居求思鹊殿生帛石隍诗什输财思略宿直堂斧铜斤铁肋鮀江橐驼之技文字学午割无私有意宪属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