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诔辞的意思、诔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诔辞的解释

亦作“ 誄词 ”。即诔文。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誄辞、哀辞、祭文,亦一类也,皆生者悼惜死者之情,随作者起义而已。”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誄词所云‘ 云俱 、 几道 ,白骨同归’者,谓 豫瞻 致命,二子皆从死也。” 清 郑燮 《挽老师鄂太傅》诗之四:“人间五福於今备,合演《洪畴》作誄辞。”《文心雕龙·诔碑》“其详(一作词)靡闻” 范文澜 注:“其誄词世无传者,故曰其词靡闻。”参见“ 誄文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诔辞是中国古代一种以颂德和哀悼为核心的哀祭文体,其特点和发展可归纳如下:

一、定义与起源

诔辞又称“诔文”或“诔词”,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赐谥制度,主要用于追述死者功德并表达哀思。最早的记载见于《礼记·檀弓上》,现存最早的诔辞是《左传·哀公十六年》中鲁哀公为孔子所作的《孔子诔》。

二、文体特点

  1. 双重功能:兼具赐谥定谥的官方性质与私人哀悼的情感表达,要求“荣始而哀终”。
  2. 结构规范:汉代定型为“述德+写哀”两部分,前半用散文记述生平功绩,后半用四言韵文抒发哀情,形成韵散结合的体例。
  3. 语言形式:早期以四言句式为主,汉代后逐渐融入骈偶元素,成为魏晋骈体诔文的前驱。

三、与其他哀祭文体的区别

文体 对象 核心内容 典型例子
诔辞 王公贵族、士大夫 颂德为主 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哀辞 夭折或非寿终者 哀情为主 ——
吊文 广泛(人/事皆可) 凭吊与咏怀 司马相如《吊秦二世赋》
祭文 天地鬼神或死者 祭祀诵读 屈原《九歌》

四、历史发展

五、文化意义

诔辞不仅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载体,更是文学史上最早兼具实用与抒情功能的文体之一,其“累列生时行迹”的特点对后世墓志铭、行状等文体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诔辞的意思

《诔辞》是指为了悼念逝者而所作的挽歌或悼词。它常常用于葬礼、追悼会以及纪念逝者的场合。诔辞通常以文学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讴歌和怀念。

拆分部首和笔画

诔辞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它由“讠”和“言”两个部首组成。

诔辞的总笔画数为7画。

来源与繁体

《诔辞》一词源自于古代文献《诗经》中的《周南·诔》篇。在《诗经》中,诔被用来指挽歌和悼词。这个词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成为表示悼词的专用词汇。

在繁体中,诔辞的写法是「誄辭」。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诔辞的写法为「誄辭」。它的形状和繁体中的写法相似,只是使用了一些古代的字形变体。

例句

1. 他朗诵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诔辞,全场哭成了一片。

2. 在逝者的葬礼上,亲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写的诔辞。

组词

1. 节哀诔辞:指逝者的家属或朋友在葬礼上所发表的可以安抚亲友情绪、表达哀思的辞行。

2. 郁诔:指对逝者表示哀痛的词句。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哀词、悲辞、挽歌

反义词:颂辞、赞词、赞美之辞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