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团圆节的意思、团圆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团圆节的解释

[the Mid-Autumn Festival (15th day of the 8th lunar month)] 指中秋节(中国旧历八月十五日)

详细解释

旧俗称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团圆节。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月十五日祭月……女归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红楼梦》第一回:“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参见“ 中秋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团圆节是中秋节的别称,指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象征家庭团聚、祈愿美满的传统节日。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面与核心含义

    “团圆”指亲人离散后重新聚首,或家庭成员的完整聚集。“节”即节日。“团圆节”直指这是一个以亲人团聚为核心主题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尽可能归家,与亲人共度良宵,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表达对家庭和睦、生活圆满的期盼。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团圆”及“节日”的释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共识。

  2. 文化象征与情感寄托

    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自古被视为“团圆”的完美象征。“团圆节”不仅强调物理空间的相聚,更深层地寄托了人们对骨肉亲情、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的深切向往。赏月、祭月等习俗,均蕴含着对团圆美满的祈愿和对自然、宇宙的敬畏。

    来源:《中国文化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中秋节习俗及象征意义的阐释;中国民俗学会相关研究论述。

  3. 历史渊源与传统习俗

    中秋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活动,唐宋时期成为固定节日并盛行。“团圆节”的称谓及以家庭团聚为核心的节俗(如共进团圆饭、分食月饼、赏月等)在明清时期已非常普及并延续至今。月饼因其圆形,成为“团圆”最直接的食物象征。

    来源:《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相关章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

总结,“团圆节”作为中秋节的别称,其核心内涵在于借助月圆之象,强调亲人团聚、家庭和睦、生活圆满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伦理与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中秋节被称为“团圆节”,这一名称源于其核心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具体解释如下:

一、名称由来

中秋节定于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中秋”,又因以“团圆”为核心主题,故别称“团圆节”。古人将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借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宋代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更强化了这一寓意。

二、文化内涵

  1. 家庭团聚:中秋节强调亲人相聚,出嫁女子需返回夫家,象征家庭完整。
  2. 社会和谐:互赠月饼、瓜果等习俗,既传递亲友祝福,也促进人际交往,凝聚社会情感。
  3. 哲学象征:圆月与“天人合一”理念呼应,体现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和谐追求。

三、历史演变

四、相关习俗

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提灯笼等,均围绕“团圆”展开。例如月饼形如圆月,直接呼应节日主题。

“团圆节”不仅是节日的别称,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圆满、社会和谐的精神追求,兼具自然崇拜与人文情感的双重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鼇署白扬提抱玉奔随辨愬鼻旁窦才策昌户阐教痴心妄想出口税瑽瑽诞畅刀欛敁敠堤坝丁胥迩陿俯泣阁束害怕含寃好吹牛宏洽鸿细货籴精好九籥丹空城阃寄掠卖零乱临监买日瞀乱没耳性明火持杖民怨评裁青板青蛾清浄身秦氏粉趋朝筛余沈璧十二指肠私慝私槖铁锁银鈎晩景翫悦文匠温庭筠诬蔑无言可对香土夏政西华葛被西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