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身的意思、端身的详细解释
端身的解释
(1).使自身的操行归于正直。《孔子家语·三恕》:“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2).摆正身体。《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众猴听説,端身礼拜,称‘千岁大王’。”
词语分解
- 端的解释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丽。端然。端庄。端秀。端静。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头:端的(?)(a.事情的经过,
- 身的解释 身 ē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献身。 亲自,本人:自身。亲身。身教。身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败名裂
专业解析
"端身"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和典籍应用两方面进行阐释:
一、字义解析
- "端"的本义:指物体正直不歪斜的顶端或开头,引申为"正直"、"庄重"、"规矩"。《说文解字》释"端"为"直也",强调其正直的核心含义。
- "身"的本义:指人的身体、躯干,也引申指人的自身、品德、行为表现。
- "端身"合成义:结合"端"与"身"的含义,"端身"最核心的意思是指使自身行为、仪态保持端正、庄重、合乎礼仪规范。它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展现的端正姿态和严谨自律的修养。
二、典籍应用与深层含义
"端身"在古代典籍中常出现,其含义超越了简单的姿态端正,更指向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 端正仪容举止:指使身体姿态、言行举止符合礼仪要求,显得庄重得体。例如《礼记·玉藻》中提到君子需注重仪容举止的规范,隐含"端身"的要求。
- 修养身心品德:更深层次上,"端身"强调通过端正外在行为来修养内在心性,培养正直、严肃、恭敬的品德。它体现了儒家"修身"思想中内外兼修的要求。《论语》中孔子强调"席不正,不坐"等行为规范,正是"端身"以正心的体现。
- 持守正道:在道德层面,"端身"也含有持守正道、行为正直不阿的意思,与"正身"、"修身"意义相近。
总结
"端身"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含义,是指使自身的仪态、行为保持端正、庄重、合乎礼仪,并以此修养内在品德,持守正道。它是一个融合了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道德修养的词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的精神。
来源参考:
- 字义解析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 典籍应用参考《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及《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版)。
网络扩展解释
“端身”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使自身操行正直
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品行符合道德规范,强调内在品德的端正。这一含义来源于《孔子家语·三恕》中的记载:“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注:“三恕”指儒家倡导的三种宽厚待人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
摆正身体
指外在姿态的端庄,如身体保持直立、不歪斜。例如《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中描述:“众猴听说,端身礼拜,称‘千岁大王’。”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 礼仪场合:常见于传统礼仪中,如祭祀、行礼时要求身体端正。
- 品行修养:现代语境下也可用于比喻为人处世的正直态度,如“端身立行,以德服人”。
- 汉字解析:“端”本身有正派、不偏斜之意(如“端坐”“端庄”),与“身”组合强化了内外兼修的含义。
三、示例引用
- 古籍用例:
《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倾”,以水平喻品行正直。
- 现代组词:如“端身肃立”“端身正意”等复合词,均体现内外兼修的双重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子鲍家姑波澜壮阔不共戴天不征撑岸就船雠怨吹篪乞食倒三颠四典借独奏匎刍讹滥遏音繁荣风漪风云月露富蕃扶光高劲勾补刮脸鬼脸骨镞赫苏氏环周花着儿骄稚慨惜扣心练兵刘歆里外里龙仙緑衣元寳煤气灶篾如脑瓜仁黏巴巴屁事破玩意儿窃权七子八壻群众人逢喜事精神爽日全食宂秽山区省城绳屦神奸巨蠧适要时妆殊状私殊条闻慰安无官霞开櫹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