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y tribute] 交纳贡品
(1).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史记·齐太公世家》:“命 燕君 復修 召公 之政,纳贡於 周 ,如 成 康 之时。”《晋书·潘岳传》:“方今四海会同,九服纳贡。”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奏言‘ 山东 吏治废弛,借纳贡名,贪婪无厌。’” 韩北屏 《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 邓克拉土邦 时时蹂6*躏森林地带的其他土邦,要它们输诚纳贡。”
(2). 明 代科举制度准许人捐纳钱财入国子监,由生员捐纳者称纳贡,而由普通民人捐纳者称例监。 清 代有例贡,性质相近。《明史·选举志一》:“生员曰贡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 东海 李兰臺 见而器之,收诸幕中,资以膏火,为之纳贡,使应 顺天 举。”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纳贡汉语 快速查询。
“纳贡”是一个多义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及背景:
政治制度层面的纳贡
指古代诸侯、藩属国或臣民向中央政权(如周天子、皇帝)进献贡品,以示臣服与忠诚。该制度起源于周朝,诸侯需定期向周王室纳贡()。例如《史记》记载“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体现了早期中央与地方的从属关系()。这一制度延续至清代,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科举制度中的“纳贡”
明代允许生员通过捐纳钱财或米粟进入国子监,称为“纳贡”;无生员身份的平民捐纳则称“例监”。清代类似制度称为“例贡”()。据《明史》记载,纳贡生员地位略优于例监,但实际待遇相近()。此制度始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是缓解财政压力的举措()。
附属国向宗主国的进贡
历史上,中国周边藩属国(如朝鲜、越南)也需向中原王朝定期纳贡,以确认政治隶属关系()。例如《上林赋》提到诸侯纳贡“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强调政治象征意义()。
西周时期的贡赋体系
西周将纳贡细化为“邦国之贡”与“万民之贡”。前者按诸侯封地大小和距离王畿远近征收,后者要求民众根据职业向周天子进献特产,用于国家临时支出()。
纳贡在不同历史阶段含义各异,但核心均为下级对上级的进献行为,兼具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查阅《史记》《明史》等文献或相关研究(综合参考-11)。
纳贡(nà gòng)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向上级或有权威的人进贡献上物品或金钱。
纳贡的部首是纟(丝字旁),总共有8个笔画。
纳贡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地方上的统治者或部落首领经常向中央政权或有权势的人进贡物品,以表示对其权威的承认和臣服。在现代汉字中,纳贡的简化字形为“纳贡”,繁体字形为“納貢”。
在古代,纳贡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在《说文解字》中,纳贡的古字形为“納貫”,表示人们通过纳贡来联系和团结各方势力。
1. 国王每年从各地纳贡,以维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2. 那个部落首领向皇帝进贡了珍贵的礼物。
- 纳税(nà shuì):向国家或政府缴纳税款。
- 法纳(fǎ nà):购买法定货币(如外币)的过程。
- 贡献(gòng xiàn):为国家、组织或个人做出的有意义的贡献。
- 进贡(jìn gòng):向上级或权威人物献上物品或金钱。
- 献上(xiàn shàng):向某人或团体奉献某物。
- 接受(jiē shòu):接纳或收下他人的赠品、礼物或贡献。
- 拒绝(jù jué):不接受或不参与他人的纳贡或贡献。
半轮北珠鼻针采斵插翅难逃刬弃承接晨星持位吹弹得破醇固粗饭打牙祭达占诋突独霸一方朵儿翻车鱼蕃篱奉承风木含悲伏伏贴贴伏俟城刚兵活页纸九馆仙巨川剧令拘挛枯蓬库若干老古董剌撒类攒掠闹詈语笼街喝道落慌曼婉摸门不着弄毫墨女男轻凊寝荐烿烿睿赏剩语十二相属肆望四味果送献蒐简叹恨田鼓啼珠蜕骨涂面王济癖王明乌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