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宼粮 ”。敌人的食粮。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圣朝西顾, 关右 震惶,分我 汧 庾,化为寇粮。”一本作“ 宼粮 ”。
“寇粮”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òu liáng,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敌人的食粮
指被敌人掠夺或占为己有的粮食。例如晋代潘岳《马汧督诔》中提到“分我汧庾,化为寇粮”,意为原本属于我方的粮仓被敌人夺取,成为其物资。
引申为敌方破坏粮食的行为
在成语用法中,可形容敌人通过抢夺或毁坏粮食,使我方陷入困境,常见于描述战争或冲突场景。
历史渊源
该词源于古代战争,粮食是军队生存的关键。若敌方成功夺取或破坏粮草,将直接削弱我方战斗力,故“寇粮”成为战略打击的象征。
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军事分析中,如描述古代战役、社会冲突,或比喻资源争夺中的困境。
部分资料将其定义为“敌人的食粮”(如、8、9),而另一些则强调“抢夺行为”的引申义(如、2)。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马汧督诔》原文或权威词典。
寇粮是一个汉字词,形容词+名词的组合,由两个字组成。
寇的部首是宀(宝盖头),由9画组成;粮的部首是米(米字旁),由20画组成。
寇的本义指的是盗贼,常用来指代敌人或侵略者;粮则指的是食物。寇粮一词源于战争中敌人抢夺我方粮食的行为,后来引申为对方抢夺、掠夺我方资源、财富的行为。
寇粮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寇糧」。
在古代,《辞海》中记载的古汉字写法是「寇粮」,与现代汉字的写法相同。
1. 在那场战争中,敌军不仅杀伤了我军士兵,还放火焚烧了我军的寨子,还掠走了我们的寇粮。
2. 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被邻国列强视为寇粮,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 这位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不择手段地掠夺他人的财产,可以说是一个寇粮的化身。
寇寨、寇掠、寇难、粮草等。
掠夺、抢夺、劫掠。
供给、补给、支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