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名。掌管苑囿游观等事。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建春门》:“ 建春门 内御道内,有勾盾、典农、籍田三署。”参见“ 鉤盾 ”。
“勾盾”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资料:
基本定义
勾盾是古代官署名,主要掌管皇家苑囿、游观等事务,属于宫廷管理机构。
历史记载
北魏时期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建春门》提到:“建春门内御道内,有勾盾、典农、籍田三署”,表明勾署与农业、籍田管理并列,负责皇家园林和游观活动。
职能范围
包括维护皇家园林、筹备游猎活动,以及相关物资调配,类似后世的园囿监或内务机构。
古代兵器(争议解释)
部分非权威资料提及“勾盾”为一种防御类兵器,形似盾牌带钩爪,兼具攻防功能。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与“钩盾”混淆,需谨慎采用。
成语引申义
成语“钩盾”(音同“勾盾”)指用手段保护自身、抵御攻击的策略,如《查字典》所述:“借助方法保护自己,抵御外来压力”。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洛阳伽蓝记》或《汉典》等文献。
勾盾是一个词语,由“勾”和“盾”两个字组成。
勾的部首是勹,总共有3画,它的本义是劝告、挂钩。在《康熙字典》中,勾的例字有「勿」、「區」等。
盾的部首是目,总共有8画,它的本义是用于防御的器具。在《康熙字典》中,盾的例字有「皆」、「炎」等。
勾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当时士兵们用勉力弯曲盾牌的边缘,用来抵挡敌人的攻击,因此形成了“勾盾”的概念。
在繁体字中,勾盾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根据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勾的形状和现代稍有不同,它采用了类似挂钩的形状,但整体结构与现代基本一致。盾的古代写法在外形上和现代也没有太大区别。
例句:
1. 勾盾相搏,勇猛无比。
2. 他手持勾盾,将敌人逼退。
3. 我们应该坚守勾盾精神,勇往直前。
组词:
勾结、勾画、勾缝、盾牌、盾形、盾卫
近义词:
盾牌、盾墙、盾障
反义词:
攻击、进攻、进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