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告争斗。《清史稿·食货志一》:“湖团者, 曹 济 客民种 苏 齐 界 铜 沛 湖地,聚族立团。既而土著归乡,控鬩无已。”
“控阋”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控阋(kòng xì)
指控告争斗,多用于描述因纠纷引发的诉讼或冲突。该词由“控”和“阋”两个语素构成:
《清史稿·食货志一》曾用此词描述历史事件:“湖团者,曹济客民种苏齐界铜沛湖地,聚族立团。既而土著归乡,控鬩无已。” 此处指客民与土著因土地纠纷不断诉讼争斗。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法律术语或纠纷解决机制,可参考《清史稿》相关章节或汉语词源学资料。
《控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防止纠纷、争端或战争的发生,保持和平与稳定。
《控阋》这个词的部首是「手」和「門」,总共有10个笔画。
《控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文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荀息斩断了宰相弘演的剑,象征着斩断战争争端的意思。由此演变成成语「控阋」。
繁体字为「控闔」。
古代汉字写法相对简化,「控阋」在古时的写法为「控闔」。
1. 她以智慧和和平之道成功地控阋了两个不和的团体。
2. 在国际外交中,重要的是通过对话和协商来控阋,而不是诉诸武力。
1. 阋战(kòng zhàn):指内部矛盾激化,引发内战。
2. 阋名(kòng míng):指贬低、损害名誉。
和谐、稳定、缓和
纷争、冲突、战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