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弃;削除。《后汉书·廉范传》:“ 成都 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后汉书·樊宏传》:“ 宏 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輒手自书写,毁削草本。” 唐 韦庆复 《凤翔鼓角楼记》:“毁削旧宇,坦平新途。”
"毁削"是汉语复合词,由"毁"(破坏)和"削"(削减)构成,主要表示通过破坏手段使事物受损或消亡。该词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古籍及学术文献。根据《汉语大词典》收录,"毁削"包含两层含义:
一、字面指实体损毁 指通过焚烧、切割等方式破坏物体形态,如《后汉书》中"毁削祭器"的记载,描述对祭祀器具的物理破坏行为(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二、抽象层面的否定 引申为对人物名誉或历史地位的贬损,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批评史官"毁削前贤功绩",指刻意抹杀历史人物的贡献(来源:中华书局《文史通义校注》)。
该词现代多用于学术领域,如文献学研究中"毁削典籍"指对古籍的篡改行为,法学领域则指"毁削证据"的违法操作。构词方式体现汉语"动补结构"特征,"毁"表核心动作,"削"表结果补足。
“毁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指废弃、削除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强调对原有制度、文书或建筑的废除或销毁。
建议需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查阅《后汉书》原文及相关注疏,可获取更完整的语境信息。
岸头绷索边防军贬坐碧涧羹禀授膑辟常祀赪颜持丧持行出厂价斗虫独往迩续法信符实橄榄仙干甚干洗高龄狗才寡态鸿骞浒浒贱姓楗竹鯨波鼉浪径术金聚勘灾聊以解嘲立草蔺石楼库慢媟明窗尘抹杀脑府辇输霓衣瓢桮潜居前科遣施潜听穷乡全套善心饍御塾脩邃房陶墟外难维新运动稳脚沃畴吴声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