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提而举之。《陈书·徐陵传》:“ 陵 以 梁 末以来,选授多失其所,於是提举纲维,综覈名实。”
(2).提拔荐举。 唐 白居易 《姚侍御见过戏赠》诗:“东臺御史多提举,莫按金章繫布裘。”
(3).掌管。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臣顷在 陕西 ,见刺义勇提举诸县。”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公历官年月》:“以龙图阁学知 汝州 ,寻免,提举 洞霄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 蔡京 入相,依仿三司条例司旧例,设置‘讲议司’制定法令制度,由他亲自提举。”
(4).官名。 宋 枢密院编修敕令所有提举,宰相兼;同提举,执政兼。此外,有提举常平仓、提举茶盐、提举水利等官。 元 明 沿其制。 清 亦有提举之职,如文渊阁设提举阁事,以内务府大臣充任。 宋 辛弃疾 有《鷓鴣天·和张子志提举》词。《明史·太祖纪一》:“置儒学提举司,以 宋濂 为提举。”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上》:“ 唐 枢密使亦宦官也, 五代 郭崇韜 、 安重诲 领之,遂改为宰相之要任。大抵古小而今大者,尚书侍郎也;古大而今小者,检校提举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五》、《清文献通考·职官四》。
“提举”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提而举之
指字面意义上的“提起、举起”,如《陈书·徐陵传》中“提举纲维”即用此义。
提拔荐举
引申为对人才的选拔和晋升。例如唐代白居易诗中提到“东台御史多提举”,指官员提拔下属。
掌管、管理
表示对事务的统辖,如宋代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中“提举诸县”,指管理地方事务;清代《梦粱录》记载“内侍提举观中事务”,即负责皇家道观的管理。
“提举”作为官名始于宋代,后延续至元、明、清,职责因朝代而异:
“提举”既有动作含义(提起、提拔),又是古代重要的官职名称,职能随朝代变化。具体语境需结合历史背景判断其义。
提举(tí j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提”和“举”两个字组成。
1. 拆分部首和笔画:
“提”字的部首是“手”,笔画数为6。
“举”字的部首是“⺼”,笔画数为5。
2. 来源:
“提”字原本的意思是指用手抓持,抬起物体。而“举”字则是指高举或举起。
3. 繁体:
在繁体字中,“提”字保持不变,“举”字则变为“舉”。
4.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的“提”字写作“揥”,由手与陟(zhì)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持物。
古代的“举”字多种多样,有的写作“擧”,由手与舛(chuǎn)组合而成,表示抬起。另外,还有一种写法是“舉”,由爪与个(gè)组合而成。
5. 例句:
他用力地提举着沉重的箱子走进了屋子。
6. 组词:
提高、提醒、搬运、举重、抬举。
7. 近义词:
举起、抬起。
8. 反义词:
落下、放下。
拜具谤诬贝塔卞忿冰蠒闭息参踪侧望彻歌炊食餈巴赐祝鹾课大放厥词大陆硐产动静有法断碣独孤部对象多言数穷法喇覆巢无完卵伏锧更钥钩织管窥筐举鼓胀猴戏胡花溷溷交怨警边矜絜劲厉橛橛可可铿越伶俐乖巧搂摗滤波瞑想闹龙辇御女校长旁畅前言不搭后语啓者弱行赛月明烧地神飙死囚牢軆骨偷合苟从屯闵响石相思咸腥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