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将无同 ”。
“将毋同”是一个源自魏晋时期的口语化表达,原为“将无同”的异写形式,主要用于辩论或比较时,以委婉或推测的语气表达事物之间既相似又不同的微妙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世说新语》记载:
晋代名士阮瞻(字宣子)在回答王戎关于“老庄与儒家是否相同”的提问时,仅以“将毋同”三字回应。这种模糊回答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暗示了“表面上或许有相似,但本质未必相同”的深意(、)。
语气特点:
该词通过“将毋”(或“将无”)这一推测性语气词,表达一种含蓄的否定或保留态度。鲁迅曾分析其可能含义为“殆不同”或“岂不同”,体现魏晋清谈文化中婉转辩证的语言风格(、)。
该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强调对事物复杂性的认知。现代使用中需注意语境,避免因语义模糊造成误解。如需更严谨表达差异,可替换为“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等明确成语。
将毋同(jiāng wú tóng)是一个成语,意为不可相提并论,完全不同。下面将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面进行解释。
将毋同的拆分部首是“将”和“毋”,其中“将”是右边的部首,表示军人,也可以代表开展、进行等意思;“毋”是左边的部首,表示不要、不可以等意思。
将毋同共有11个笔画。
将毋同最早出自《左传·哀公元年》中:“事无不可同也,人有不可同者。”后来人们将这句话中的“事无不可同也,人有不可同者”提炼出来,成了成语“将毋同”。意为不可相提并论,完全不同。
将毋同的繁体为“將毋同”。
在古代,将毋同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康熙字典》中将将毋同的“将”写作“將”,将“毋”写作“无”。不过,无论写法如何,都能传达“不可相提并论,完全不同”的意思。
他们的才华将毋同,一个是音乐天才,一个是数学奇才。
将毋同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将火炼成钢、毋庸置疑等。
将两者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
可同日而语。
以上就是对“将毋同”这个成语的解释,从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