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死不活的意思、半死不活的详细解释
半死不活的解释
[dying] 比喻缺乏活力;没有生气
详细解释
亦作“ 半死辣活 ”。1.不死不活。谓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醒世姻缘传》第七五回:“忙跑几步,好失了脚掉得下去,好跌得烂酱如泥,免得半死辣活,受苦受罪。”
(2).没有生气或活力。 茅盾 《子夜》三:“仿佛那位不肯通融的钱庄经理的一副半死不活的怪脸相,就近在咫只。”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一:“酝酿了许久的 平 津 政治组织,在那半死不活的政务*********外,只出来了没有什么用处的地方维持会,与替 日本 人维持地面的市政府。” 鲁迅 《准风月谈·看变戏法》:“﹝狗熊﹞现在是半死不活,却还要用铁圈穿了鼻子,再用索子牵着做戏。”
词语分解
- 半死的解释 .未全死。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水映寄生竹,山横半死桐。”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清 赵翼 《老柳复裂二丈许而枝叶特茂诗以
- 活的解释 活 ó 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长,与“死”相对:活人。 * 。活检。活物。 救活,使人活:活人无数。 在活的状态下:活埋。 逼真地:活脱。活像。 不固定,可移动,或处在进去状态的:活塞(乮 )。活扣。活页
网络扩展解释
“半死不活”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bàn sǐ bù huó
- 字面含义:形容人或事物处于接近死亡却未完全死亡的状态,缺乏生机与活力。
- 引申义:常用来比喻精神萎靡不振、事业萧条,或处于极度疲惫、受折磨的境地。
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清代刘鹗《老残游记》:“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监了。”
- 语法:联合式结构,可作谓语、定语、补语(例:“他整天半死不活的”)。
- 语境:多含贬义,强调缺乏生气或处于困境(如形容植物枯萎、企业不景气等)。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奄奄一息、死气沉沉、萎靡不振、精疲力尽。
- 反义词:
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生气勃勃。
例句参考
- 老舍《骆驼祥子》:“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曳。”
- “被折磨了三天后,他已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详细用法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老残游记》等文学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标题:《半死不活》的意思与源起
《半死不活》一词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状态极度糟糕,处于半昏迷或濒临崩溃的状态。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四个部首和八个笔画。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其古时候的写法与现在不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半死不活」。
以下是一个使用《半死不活》的例句:他生病后,整天躺在床上,看上去半死不活的。
一些与《半死不活》相关的组词有:半死、不活、半昏迷。
近义词包括:奄奄一息、濒临崩溃、行将就木。
反义词可能是:充满活力、生气勃勃、兴致勃勃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