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硕的意思、儒硕的详细解释
儒硕的解释
博通的学者。 唐 李绛 《请崇国学疏》:“儒硕解散,国学毁废,生徒无鼓篋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 明 李东阳 《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蹟》:“ 理宗 号为崇尚儒硕,而 真 魏 二贤贬逐不暇,则其为治可知矣。” 清 邓显鹤 《例授修职郎岁贡生邹君墓志铭》:“近时儒硕,又厌薄 程 朱 ,务争胜于一名一物,拾末而遗本。”
词语分解
- 儒的解释 儒 ú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硕的解释 硕 (碩) ò 〔硕士〕学位名,高于“学士”。 大:硕老。硕材。硕学(博学,亦指博学的人)。硕壮。硕果累累(喻巨大的成绩)。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 硕 (碩) í 古同“石”,形容坚固。 笔画
专业解析
"儒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学问渊博、德高望重的儒家学者。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
字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儒:泛指儒家学者、读书人,或特指信奉孔子学说的人。
- 硕:本义指头大,引申为“大”、“伟大”、“学识渊博”、“德高望重”。
- 合义:“儒硕”即指在儒家学问和道德修养上都达到极高境界的学者,是儒家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常被尊为宗师或楷模。强调其学识的渊博精深和德行的崇高卓著。
-
用法特征:
- 尊称与敬语:该词带有明显的褒义和尊敬色彩,常用于对德才兼备的儒家大师的尊称。
- 历史语境: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史书、传记、碑铭等,用于描述或评价历史上或当代的重要儒家人物。
- 强调综合成就:不仅指学问大,更强调其道德文章俱佳,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者。例如:“一代儒硕”、“海内儒硕”。
-
词典释义佐证:
- 根据《汉语大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解释,“儒硕”意为:“博学的儒者。亦泛指学有成就的学者。” 这明确指出了其“博学”和“学有成就”的核心特征。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可查询其官方网站或授权数据库如“汉典”等获取具体条目,链接示例:
https://www.hanyudacidian.cn/
或相关学术数据库链接,但需注意具体条目访问权限)。
- 《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的权威辞书,对“儒硕”的解释也着重于“大儒,学问渊博的儒者”。来源参考:商务印书馆《辞源》(可查询其在线版或修订本,链接示例:
https://www.cp.com.cn/book/978-7-100-17015-9.html
,此为《辞源》第三版图书信息页,具体条目需查阅书籍或授权在线平台)。
“儒硕”是一个具有高度赞誉性的古汉语词汇,专指那些在儒家学术领域造诣精深、德行高尚、备受尊崇的大学者。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知识分子在“学”与“德”两方面达到卓越境界的推崇。
网络扩展解释
“儒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学问渊博、才华卓越的学者,常用于褒义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儒硕”由“儒”和“硕”二字组成:
- 儒:本指儒家学派,引申为学问深厚、思想高尚的学者。
- 硕:意为“大”或“卓越”,形容才华出众、成就非凡。
组合后,形容在学术或德行上均表现卓越的人,如“博通的学者”。
2.历史与用法
- 古代文献:常见于对学者的赞誉,例如唐代李绛《请崇国学疏》提到“儒硕解散”,明代李东阳称魏了翁为“儒硕”,均指学问深厚的大家。
- 现代延伸:可用于姓名寓意,寄托对学识与品德的期许。
3.相关示例
- 学术领域:如“儒硕之士”可指精通儒家经典且成就卓著的学者。
- 社会评价:清代文献中用“儒硕”批评忽视程朱理学的现象,反衬该词对正统学问的尊重。
“儒硕”强调学问与才华的双重卓越,既有历史深度,也可灵活用于现代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请崇国学疏》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騃谑侒侒白布班品被坚执鋭不恶而严长队搭把子大科学当生道念逗硬鹗爪反俘返躬防畛饭钟酆都干灾搁手寒漪禾钩红货骅騄欢谑鹘起笺谱交驩靠把孔彰劳民伤财莲烛流水朝宗缕覼卖唱马饩摩肩骞墙巧合清吹清词青眼秋香囷轮冗务上阳花山灵生位食田试阵顺境铜虎符脱缝驼驮突突微国文抄公相懽小帐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