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通的学者。 唐 李绛 《请崇国学疏》:“儒硕解散,国学毁废,生徒无鼓篋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 明 李东阳 《跋鹤山魏先生书真蹟》:“ 理宗 号为崇尚儒硕,而 真 魏 二贤贬逐不暇,则其为治可知矣。” 清 邓显鹤 《例授修职郎岁贡生邹君墓志铭》:“近时儒硕,又厌薄 程 朱 ,务争胜于一名一物,拾末而遗本。”
“儒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学问渊博、才华卓越的学者,常用于褒义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儒硕”由“儒”和“硕”二字组成:
“儒硕”强调学问与才华的双重卓越,既有历史深度,也可灵活用于现代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请崇国学疏》等古籍。
儒硕(rú shuò)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汇。它可以拆分为“儒”和“硕”两个部分。
“儒”字的部首是“人”,它的笔画数为9画;而“硕”字的部首是“石”,它的笔画数为12画。
“儒硕”一词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儒在位,国无成俗;士在位,国无功名。”其中的“士”泛指学者,有学问的人。因此,“儒硕”有时也用来表示学者、才子。
繁体字“儒”为「儒」,而“硕”为「碩」。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古时候的“儿”字在字形上与现代的“人”字类似,所以“儒”字也有可能被写成“人”字与“硕”字组合。
1. 他是一位儒硕,对经典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2. 这位儒硕的演讲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儒学、儒家、儒生、儒家文化、硕果累累、硕大无朋
学者、博学者、才子、智者
愚笨、无知、浅薄、无学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