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慎严明。《书·康诰》:“王曰:‘呜呼! 封 ,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敬明"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古雅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语素构成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语素释义 • "敬"在《说文解字》中训为"肃也",指态度庄重恭谨1。《礼记·曲礼》郑玄注强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的修养要求。 • "明"的本义为日月之光,《周易·系辞》引申为"照察事务"的智慧状态,《荀子·解蔽》提出"知明而行无过"的修为标准。
二、复合词义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钦明文思"的帝王赞语,孔颖达疏解为"敬事节用谓之明",指兼具恭谨态度与明达智慧的完美德性。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统合诸家训释,确立"敬明"作为"内外兼修之德"的经典诠释。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该词主要保留于仿古文体或学术论述,如章太炎《国故论衡》用以描述"治学当持敬明之心"的学术态度。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3版)收录该词条,标注其为"形容人恭敬明智的复合形容词"。
需特别说明的是,该词与人名"郭敬明"无语义关联,后者属现代姓名组合。对传统词汇的准确理解,建议参考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或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等权威工具书。
“敬明”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谨慎严明,尤其在执行刑罚或处理事务时体现公正严谨的态度。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康诰》,周公告诫康叔治理国家要“敬明乃罚”,即强调刑罚需审慎严明。此处的“敬”侧重于严肃态度,“明”强调明察秋毫的判断力。
当“敬明”用于姓名时,两字分别承载象征意义:
这种组合常见于男孩名字,寄托对持重品格与卓越才智的双重期许。需注意,作为姓名的“敬明”与古籍原意已产生语义迁移,更侧重美德而非刑罚场景。
爱恤徧戒笔词弼导踩高竿惭惕豺狼当路冲尅吹散逴远寸脉胆识椴木惇敏肚束三条篾烦狱封隧符籍根痼规训过君表国网鼓舌扬唇悍强亨通黄云活棋谏议简易师范荐至吉光裘径露浄色金质奖阑珊劳民动衆连歳历精图治六书卵息妙赏民治弄精神麒麟冢侵降穷年屡月软棉省员十裂顺颂四梵天随口乱说睃望探综投牒团窠锦望风希旨违滥显号宵警